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1世纪人类预期寿命增长五岁,呈现出历史最快增幅,2015年中国人均寿命76.1岁,比1980年人均寿命提高了15岁,人类平均寿命得以延长,导致社会老龄化水平迅速提高。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调查结果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超2亿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较大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与我国养老和医疗资源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使得养老问题成为社会难题。由于机构养老资源不足以及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居家养老成为当前约90%老人的养老方式,老人的养老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由于老年人身体器官老化、生理机能退化,老年病易发常发,一旦生病就要辗转医院与家庭之间,无形中增加了老人及其家庭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且老年病恢复周期长,长期占用大医院的床位,使得大医院床位使用效率较低,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闲置问题长期存在,所以如何将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融入居家养老,既为居家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降低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又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有待探索的领域。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城市,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快,老龄化特征愈加明显,苏州市及各区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医保部门等积极探索、创新居家养老医养融合方式,探索出苏州市解决居家养老医养融合的实践道路,产生了许多居家养老医养融合的创新实践项目,其中家庭病床上门服务制度、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制度、医疗保姆服务制度、居家福智慧养老服务制度以及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制度实施现状良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值得探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社会正义理论、社会福利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及社会契约理论等深入了解和分析苏州市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实践——家庭病床上门服务制度、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制度、医疗保姆服务制度、居家福智慧养老服务制度以及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制度,深入探究五种制度当前的运行现状及五种制度的差异,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政府、社区、家庭和市场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本研究提出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制度,增加财政投入,调整府际关系;社区要加大居家养老医养融合宣传力度,获取居家老人及其家庭的认同和支持,吸引养老专业人才,为养老和医疗服务提供充足的人员保障;家庭要积极配合社区设立家庭病床、签约家庭医生等,为老人获取便捷的医疗服务提供条件,并注重老人的心理慰藉,降低老人的孤独感;市场要降低养老行业准入门槛,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为居家养老医养融合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够为苏州市完善居家养老医养融合服务体系提供新思路,为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与实践的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