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环境生态不断恶化,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全世界范围内的难题,由于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可以较为全面地表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各区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及环境政策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因此,验证我国各区域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分析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对于研究我国区域间发展的特殊性及差异性,并合理制定针对性的环境治理政策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采用1991-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二氧化硫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验证,并检验了变量间平稳性,长期协整性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各区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验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人均GDP和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面板数据之间,均存在长期平稳关系,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均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并处于曲线右侧下降部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倒“N”型,西部地区呈现传统的倒“U”型曲线。另外,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顶点分别出现在2004年、2007年和2009年,存在一种从沿海到内陆的“滞后现象”。另外,本文对各区域二氧化硫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基于STIRPAT模型,选取人口因素、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构建半参数回归影响因素模型,其计算过程通过Matlab软件编程实现。结果表明:能源结构指标对于我国各区域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效果最显著,即政策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人口因素和技术因素。各影响因素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人口因素对于中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最明显,而技术因素和政策因素对于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本文构造了二氧化硫排放的斜率、高度和全影响模型,针对单个因素对于曲线形状和走势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对于各区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改变最大,说明能源结构调整是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城镇化指标,而能源强度指标对于曲线的改变效果比较微小,说明我国各区域技术的发展尚未对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起到决定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