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由于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环境,缺少一套能充分让民意表达并接纳民意、将民意反映到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制度,民意似乎无处安放。但随着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新的传播工具消解着传统的信息中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着中国的公众表达和政治参与。现阶段,新闻客户端、微信和微博是普通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也是他们了解公共事务并发表自己看法的重要渠道。但在表达观点时,公众往往缺少一种说理的情怀,更多地将意见以暴力、戾气的语态表达出来。这其中,网易新闻以跟帖为特色,成为一个民意聚集地,被选中为笔者的具体研究对象。结合既有的研究成果——对网络舆论生成要素的回归分析,在第二章,笔者将选取热门新闻,从热门新闻的标题、议题、感情色彩等属性进行量化分析。接下来,对热门跟帖从跟帖主体、跟帖形态和跟帖内容(主题相关度、语言暴力、诉求方式)等属性进行分析。在这个研究基础上,探究在社会转型,各个利益群体矛盾冲突不断爆发的时期,喧闹的跟帖映射出的社会公共话语空间的生态。以及,在中国语境下,公共领域是否能依托互联网成为可能。最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以新闻客户端为载体呈现的新闻跟帖是媒体、公众和政府三方利益博弈后的结果,媒体追求商业利益,政府保持对传媒的管控,公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对信息有阅读偏好。而新闻跟帖本身,确实可将事实越辩越明,当不同的意见观点在跟帖界面碰撞交汇时,形成草根民主协商的氛围。但即便如此,跟帖对于公共领域的形成和构成依旧存在不少致命伤,中国公共领域的成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