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穴位“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对肝脏功能、血脂、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大鼠炎症因子IL-6、IL-18、TNF-α及炎症信号通路TLR4/NF-κB的影响,以研究电针穴位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炎症因子IL-6、IL-18、TNF-α及炎症信号通路TLR4/NF-κB的干预机制。 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每组各12只,正常组予以普通饮食,模型组、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均予以高脂饮食。早期干预组予以高脂饮食后即给与电针刺激,晚期干预组在5周后进行电针刺激,连续治疗21 d后,取各组大鼠肝脏组织。用电镜和光镜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用蛋白质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or-κB,NF-κB)的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表达量,用赖氏法和氧化酶法检测谷草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的表达量。 结果: 1.肝脏组织HE染色、电镜观察模型组肝脏脂肪变性明显;经干预后各干预组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明显改善。 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ST、ALT、TG、TC、IL-6、IL-18、TNF-α、TLR4、NF-κB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 3.与模型组比较,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的AST、ALT、TG、TC、IL-6、IL-18、TNF-α、TLR4、NF-κB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早期干预组下调更明显。 结论: 1.电针能够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的脂肪浸润、肝脏功能和脂代谢得到改善。 2.电针可以下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炎症因子IL-6、IL-18、TNF-α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电针可以下调肝脏炎症信号通路TLR4/NF-κB的表达有关,说明电针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炎症状态,减轻炎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细胞的破坏,从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细胞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