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的临床经验,运用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study RWS)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再将其应用到临床中,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良好的思路,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优势,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乌海市蒙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就诊的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采集患者信息,将患者就诊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患者病例表,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伴有组织病理情况),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主要症状发生频数,用药规律,临床疗效(临床总体疗效、中医症候疗效)等。 结果:共纳入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其中男性53例,占总人数的44.17%;女性67例,占总人数的55.83%,女性与男性均可患有CAG(chronic·at rophic·gastritis,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对于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最大年龄是79岁,最小年龄是24岁,平均年龄是(55.57±11.47)岁,CAG患者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0-69岁,占69.17%。CAG的病程小于5年的居多,占90.83%。对于CAG合并Hp感染,占总数61.67%,说明Hp(Helicobacter pylori,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AG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对胃镜及病理的分析得出CAG较为常见的组织病理是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在120例CAG患者中,依据频次从高到低将中医证型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以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及脾胃湿热证较为常见,占总数的90.84%,其中脾胃虚弱证占29.17%,肝胃不和证(包括肝胃气滞证与肝胃郁热证)占45%。经过对于120例CAG患者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这里将频次大于10次的作为CAG的主要症状,依据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胃胀、胃痛、大便不规律、嗳气、口干、反酸、睡眠规律改变、纳差、口苦、乏力、烧心、恶心、嘈杂。120例CAG患者服用中药频次≥30且≤120的中药是:甘草、半夏、党参、陈皮、大枣、柴胡、白芍、茯苓、黄连、香附、干姜、川芎、白术、砂仁、黄芩、枳壳、木香、青皮、桂枝、白花蛇舌草、厚朴、枳实、吴茱萸。CAG患者服用中药频次≥10且<30的中药是:生姜、浮小麦、酸枣仁、苍术、旋覆花、栀子、半枝莲、当归、黄柏、山药、泽泻、沉香曲、莪术、三棱、薤白、紫苏叶、焦神曲、生薏苡仁、牛膝、炒鸡内金、牡丹皮。从临床综合疗效及中医症候疗效分析结果得出,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说明中医对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胃镜及病理的改变相对较缓慢。 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居多,男女均可患有。CAG中大部分伴有Hp感染,Hp是CAG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组织病理中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萎缩及肠化。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证型是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等,主要症状是胃胀与胃痛,中药使用最频发的药是健脾燥湿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等,药症相符,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明显。3.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效果显著,特别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