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1995、2005和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获取土地利用信息。接着,结合能源消费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计算各城市的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并对其时空特征和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城市群低碳发展建议。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在有效控制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合理分配不同城市的碳减排任务、制定具体的碳减排政策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长三角城市群面积最大的地类是耕地,其次是林地,再次是水域。土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耕地,其次是建设用地,主要表现为大量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其他地类变化较小。(2)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原因。从整个长三角城市群范围看,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沿江梯级分布的特征,上海及长江沿岸城市碳排放均较高。1995-2015年,各城市的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逐渐增大,同时空间差异也逐渐扩大,碳排放强度逐渐减小且空间差异也逐渐缩小。(3)划分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的碳排放类型,确定了“冷点”和“热点”城市。上海市属于高碳排放-低碳排放强度型,浙江省大部分城市整体属于低碳排放-低碳排放强度型,安徽省城市大多属于低碳排放-高碳排放强度型。上海市和苏州市为显著的碳排放“热点”城市,“冷点”城市变化较大,1995和2005年集中在安徽省,2015年为杭州市。碳排放强度的显著“热点”城市为芜湖,显著“冷点”城市集中在浙江省。人均碳排放没有显著“热点”城市,“冷点”城市为杭州市。(4)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低碳发展建议。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强度和土地利用结构,四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均为积极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口规模。因此,本文从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强化低碳环保理念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低碳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