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CCD图像传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_h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多CCD型图像采集设计方案主要分为采集平台、传输平台和PC机的软件处理。本课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上行数据量庞大的情况下,提出了图像压缩加千兆传输的设计方案。通过收集资料和结合实验室原有的应用经验,确定了采用何种压缩算法和如何实现千兆传输功能的实现架构。随后,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对各个模块进行逻辑设计和验证。在验证各模块的功能正确后,通过模块的输入/输出接口进行模块间整体的功能调试。在与整个系统中的其他子部件进行联调之前,需尽量确保自身功能的正确性和运行的稳定性。  按数据传输通道的先后顺序,本课题实现了以下几个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1)前端采集平台的电源控制和芯片初始化。该部分的设计需要与前端设计人员协调,在确定控制信息之后,通过接口控制时序实现对采集平台的控制。  (2)在随路时钟的控制下实现数据的接收,并在SDRAM控制器的调度下完成图像数据的帧缓存,这为后期在FPGA内部实现复杂算法提供了时间冗余。  (3)对缓存的静态数据采用无损的、低复杂度的LOCO-I算法实现图像的压缩编码。由于编码流程大致为单向流动性,采用流水线技术实现算法。  (4)采用成熟的非PCI接口的MAC芯片实现对数据的收发控制,简化了了前期的设计难度。通过单板的硬件设计方案,结合逻辑设计时的宏定义、状态机流程清晰等特点,经过适当的修改就可以应用在其他系统的传输需求中。  通过功能验证和上电调试,各个模块都能按预期的那样工作。同时,通过内部产生测试数据的方式验证了整个数据传输通道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艾条灸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胃癌化疗感染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胃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rhG-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分经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的揿针疗法,观察组采用分
目的:比较温通针法和捻转补法干预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KOA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为温通组与补法组,每组36例.两组均以血海、鹤顶、梁丘、内膝眼、
目的:评价“通督调神法”针刺加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频率1 Hz、运动阈值90%的rTMS
目的:对臂丛神经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粘连型肩周炎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客观评定.方法:将100例确诊为粘连型肩周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两组均进行相同的主动康复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