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一体化目前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加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长三角一体化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上升、旅游休闲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长三角旅游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一体化政策背景下探讨长三角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提升长三角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缩小旅游业竞争力差距、促进旅游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长三角旅游业发展时不能忽视一体化政策的背景。第一,一体化政策为长三角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历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均发布了推动长三角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结合不同阶段长三角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做出了具体的政策安排。《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2015》进一步在空间布局、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长三角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详细的战略部署。第二,国际经验为政策推进长三角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本借鉴。欧盟是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国际领先的地区,其针对旅游业一体化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对长三角旅游业的国际接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第三,我国的管理体制决定了一体化政策对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我国垂直府际的央地关系对我国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了旅游业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获得实效。第四,旅游业经济贡献度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对长三角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业的总收入占GDP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上海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在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需要相关政策配套,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经济贡献率。本文在理论分析框架中首先对旅游业一体化、旅游业一体化政策、旅游业竞争力、旅游业协同发展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明确了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同时分析了政策对旅游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影响的机制,构建了政策对旅游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影响的模型。通过对历年长三角旅游业一体化政策的梳理发现,长三角一体化成员的扩容强化了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区域影响,政府主体推动了一体化政策内容的创新变革,政策工具的革新促使一体化政策有效性得到持续释放。运用熵权法、指标体系法、综合功效法对长三角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竞争力差距及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进行了测算。接着对不同一体化政策背景下长三角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竞争力差距和旅游业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通过实证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会议发布的旅游业关联与专项政策对长三角旅游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旅游联席会议发布的旅游业专项政策的促进力度略大于市长联席会议发布的旅游业关联政策。然而,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对长三角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强大的经济实力、优化的产业结构、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完善的旅游交通建设、迅猛的技术进步、高度的产业集聚水平都对长三角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的提升产生了良性的影响。2.无论是会议发布的旅游业关联与专项政策还是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都有力缩小了长三角各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差距。旅游资源品质、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技术水平、产业集聚水平差距的扩大都会导致旅游业竞争力差距的扩大。而旅游交通不再是影响长三角各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差距的重要因素。3.会议发布的旅游业关联与专项政策促进了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而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的作用并不明显。经济基础、三产占比、对外开放程度、旅游交通发展水平差距的过大会阻碍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进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紧扣一体化政策背景系统探讨了长三角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一体化政策背景对长三角旅游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进行分析,将时代背景和长三角旅游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紧密结合,对于研究结论的阶段性特征拥有更为精准的判断。(2)研究对象尺度的缩小利于政策效果的精准评估。本文以长三角3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旅游业一体化政策对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在政策出台前后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有助于把握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在一体化政策出台前后的联动发展关系。(3)明确了旅游业一体化政策和旅游业竞争力与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本文分析了旅游业一体化政策对旅游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构建了旅游业一体化政策对旅游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的影响模型,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实证部分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对未来的研究展望:(1)不同概念的定义和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分析框架中需要完善的内容。(2)政策对旅游业竞争力和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模型可以进一步深化。(3)在一体化政策背景下进行实证时需要注意一体化政策的时效性以获得更加有启示性的结论。(4)关注旅游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竞争力差距缩小、旅游业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外延性影响会推动现有研究的较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