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自发式写作”方式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路上》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这是一部以作者真实经历为原型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就是“垮掉一代”的缩影,他们在美洲大陆上高速奔走,吸毒、酗酒、放纵都是他们的标签。政治权威、世俗观念、传统道德在他们眼里都不值一提。实际上,这些年轻人的一切放荡不羁的行为恰恰反映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失望。在麦卡锡时代高压而沉闷的社会里,青年人感受到了空前的束缚和压抑,国内的沉闷生活促使他们去路上寻找新的信仰。自《在路上》出版以来,国内外学者从文化,主题等多个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研究,但是几乎没有人从神话-原型角度对它进行分析。本论文将《在路上》置于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框架之中,不仅从神话原型意象角度对小说中存在的神话意象进行解读,而且从神话原型叙事结构角度对小说主人公追寻信仰的方式、过程及结果进行了深入剖析。不论是温柔博爱的萨尔姑妈,魅惑放纵的玛丽卢,放荡不羁的迪安还是勇敢追爱的盖拉蒂都与希腊神话中的神或英雄们有着相似之处。小说中最主要的两个意象“路”和“家”在主人公们追寻信仰的过程中也有着特殊含义。萨尔和迪安两个小说中的垮掉分子同样在追寻信仰的道路上有着不同的精神成长及变化,而这种不同也导致了两人不同的结局。萨尔在追寻过程中认清了现实,最终回归主流社会。而迪安却依旧疯狂放纵,一直在追寻信仰的路上,即使那个所谓的信仰是那么的虚无和不切实际。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路上》中主人公们对于梦想和信仰的追寻,使得自希腊神话以来人类的追寻精神得以延续,人人都应有理想,有信仰。而迪安和萨尔最终的不同命运给处于全民追寻“中国梦”大背景下的中国青年以警醒。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始终坚守道德底线,树立崇高理想追求,做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