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陀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相传为观音道场,是舟山群岛之中位于莲花洋上的一座小岛。《华严经》云:“南方有岛,补但洛迦”,普陀山即音译于此,自秦以来便见诸史册,有方士来此炼丹以求长生。唐咸通四年,慧锷开山,经千年历代兴建,虽颓盛交替,至民国时已俨然成为“震旦第一佛国”。千余年来,文士豪侠、迁客骚人多来揽胜,题诗赋文留迹至今,因此普陀山不仅仅只是一座佛国名山,更是东海文化名山。随着清末以来报业的井喷式发展,直至民国,各地民办、官办报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意味着人们的发声渠道变得更为多样、快捷,其中不乏人们游览名山大川后的游览纪实与感受,游记诗词不一而足。这使得旅游景区的人文资源不再局限于古人的遗篇,更多近代人士的墨存通过报刊这一新载体得以保存留传。本研究意在立足于此类文献,对其中涉及普陀山的部分进行整理与研究,并从中寻找其对当代普陀山旅游推广中的价值。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对现研究领域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是对民国时期普陀山文献的内容研究,可分为两个个部分。一是对文献来源、种类、特点进行研究梳理,二是对作者身份、观点进行分类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文献中所呈现的民国时期普陀山旅游的行程路线、交通状况、住宿条件、消费水平、庙宇建筑、风土习惯等进行梳理介绍。第四部分是对当下普陀山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五部分是探究普陀山民国文献在当代普陀山旅游推广中的应用价值,做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提出改良方案,促进普陀山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