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众科学素养是影响和改变国民价值观以及对社会问题看法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术界关于科学素养构成的基本共识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职前教师教育环节中,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完整人格培养、多元思维方式训练和科学精神培育,将在实践科学素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25日对外发布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近97%中国公民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在高等教育阶段,与关注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相比,对于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往往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在公众科学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中小学文科类学科专业教师的作用和对于他们自身科学素养的培养。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现有人才培养方式的课程结构与学习者全面、综合、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 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构成是基于公众科学素养需求、大学生科学素养基本内容、文科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基本构成,以及师范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科学素养的整体构成。本研究从大学课程结构重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课程结构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根据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构成基本内容,提出了对于科学素养教育课程结构的综合整合方式。本文共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第一章,导论、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提出了论文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厘定了本文中相关核心概念的内涵界定。 第二章,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理论分析。通过科学素养教育与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之间关系的阐述,认识到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对于完整人才规格培养和科学文化发展需求的满足。 第三章,美国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对于教师综合素养培育的分析。分析了美国教师教育中对于教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从课程发展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影响两个角度理解和认识教师教育课程整合与发展。 第四章,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以大学生科学素养等研究的已有文献为基本依据,探讨阐释文科专业学生、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构成主体内容、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五章,大学课程结构理论分析和科学素养教育课程模块设计。尝试从理论上分析当前大学课程结构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适应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课程结构要素的理论探索。并以此来指导课程结构的科学整合。 第六章,以S大学相关专业课程结构分析为例,对于科学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践。从实践的角度对于S大学小学教育(文科)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合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改进调整与实践尝试,并据此为初始状态,探讨性的构建课程结构满意度测评模型。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呈现了本研究的一些结论分析,并就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与思考。 本研究认为,文科师范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教育有较为重要的实践价值。中小学文科类学科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更要关注到,对于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不是科学教师的专利或者某些专门课程的功效,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以此对当前大学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是对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存在不足的有效补充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