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协调律动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代替或辅助声音、口头语进行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一种行为。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对肢体语言的存在和运用都作过系统、深刻的研究,真可谓硕果累累。 在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在也具有一定的演奏功能和审美价值,它与古筝演奏者如影隨形,密不可分。在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对于辅助演奏者表达音乐的内涵甚至营造某种诗情画意、强化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引发观众联想、与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帮助其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肢体语言有静、动之分。静态肢体语言就是指音乐处在静止中所运用到的肢体律动,是演奏者处于准备或情绪酝酿时的状态。动态肢体语言就是指音乐在进行中所运用到的体态律动。在古筝演奏中,巧妙运用静、动态肢体语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古筝演奏的肢体语言,也必须是以音乐为基础的。演奏中任何形式的身体动作都必须服从音乐的需要,必须以音乐表现为宗旨,脱离了音乐,演奏中的肢体语言便失去了积极意义,甚至适得其反。 演奏中的肢体语言也不是与身俱来的,它也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去获得。好的乐曲演奏,除了具备深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高超的演奏技巧等前提之外,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是一种能把音乐扩展到佳境的必要辅助手段。 古筝演奏肢体语言的运用,也与环境和背景有关,演奏者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背景来运用肢体语言,绝不可脱离环境和背景,使演奏中的肢体语言与音乐本身本末倒置。演奏中音乐内涵的恰当体现永远是根本,任何演奏都不能因有了肢体语言的运用而忽略音乐这一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