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租借时期俄罗斯与中国建筑的相互影响(1898-1904)(以大连市中山区建筑遗迹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u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针对沙俄租界时期(1898年至1904年)俄罗斯和中国的建筑间的相互影响展开研究。研究对象是大连市中山区沙俄租界时期建造的建筑物及其形态特征。  本文的创新点之一是尝试对远东建筑学的系统性回顾:在科学革命中被引入的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和著作信息,以及关于俄罗斯远东建筑学起源追溯的研究;远东建筑学仍被视为是独立于现有事物之外的独立现象。  此外,本文所涉及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作为资料用于国内及国外建筑学历史研究,可作为资料用于国内建筑史研究工作,在建筑学院校作为培训和课程的补充资料,同时也可用于关于俄罗斯建筑艺术历史的本土历史宗教的书籍。  以前,俄罗斯和中国建筑的互相影响被认为是建筑师和建筑历史学家的课题,但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对俄罗斯和中国建筑的相互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哈尔滨、上海等地的建筑遗迹。中国东北(满洲)也出现了非常富有实际意义的建筑设计研究。目前已发表了4个关于在满洲里俄罗斯建筑遗迹(KradinN.P.,LevoshkoS.S.,TroitskayaT.Y.)的研究报告。其中,发表于1996年的关于中国东部铁路建筑特色的研究报告迈出了关于中国东北部俄罗斯建筑学研究的第一步。  然而,大连市的建筑具有特殊的建筑结构和混合的风格,城市的布局也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大连运用的是一种新的城市概念—花园城市。  本论文综合研究了大连的城市发展理念,部分现存的俄租界时期的建筑物,包括其城市结构、历史使命和建造情况、形态构造及风格分析。本文也研究了中国东北部俄租界时期的历史、政治、文化、建筑的情况,以及中、俄两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风格和景观规划的文化传统。  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中国东北部俄租界时期(1898~1904)中国和俄罗斯的建筑与文化相互的影响,以及在俄罗斯建筑风格历史研究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方案对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相关文献研究、档案搜索、地图分析、详细现场检查、大连的建筑影像和预期发展分析、构图美学分析、类型学分析、城市设施和技术的比较分析、结论综述等。  本论文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是整体介绍,详细描述了相关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创新的研究目的、研究的地域和时间范围、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文献综述回顾了中国、俄罗斯及其他国家外相关研究研究及资源,明确了各文献的要点与概述。文献资源按类型分为:书籍、文章、论文、说明材料。  第二章详细讨论了历史和建筑的背景,大连市关键的历史和政治事件对城市的历史使命和建筑的独特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包括文化和建筑背景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如:城市规划(中俄两国在19-20世纪的传统城市规划与发展)、建筑风格(19-20世纪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俄罗斯流行的建筑风格)、建筑物(中国和俄罗斯的传统建筑设计)。本章也包含了19-20世纪的建筑类型学摘要。  第三章致力于研究大连市沙俄租界时期的现存遗迹。针对以下方面对每一个建筑遗迹进行了分析研究。  1)名称,修建时期和使用历史  2)在城市环境中的地位  3)形态分析  4)构造分析  a.墙壁  b.屋顶  c.楼板结构  5)开窗术(门窗)  6)建筑细节  本章同时也是建筑设施风格的分析研究。对于每一种风格在俄租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了分析,每个风格都是通过个例对其风格,结构,美学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四章是综述与总结。所有数据都以图形或表格形式呈现,同时也包含研究的综合概述。  第五章介绍了俄租界时期对中俄文化间的相互影响。研究成果分为以下章节:城市规划、建筑影响(建筑风格和改造上的)、景观规划或园艺艺术。尽管中俄文化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俄罗斯建筑师仍然设法给中国建筑学带来新的元素,并借用了中国建筑的创新成果。  本文的最后一章是结论,综述了本文的结论。
其他文献
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其生根、成长的过程中,完成了与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与印度佛教理趣迥异的汉化佛教,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传入中国的
历史街区保护一直是建筑,规划界领域的高频研究课题,成果多集中在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技术、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等方面。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日趋成熟,但历史街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国民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现代化医院的建设的需求也日趋强烈,有相当一部分医院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就医条件与环境,特别是一些县级医院,它们在规模上
伴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业呈现出蓬勃建设的场面,中小型酒店数量也随之急剧增长。然而中小型酒店由于功能缺失、空间狭隘、形态破旧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无法适应人
本文的研究领域是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内组成它的各个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投影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它对城市的整体运转起到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城市的效率
汶川地震以来,我国农村灾后重建受到社会各界组织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讨论。由于重建参与者背景的多样性,不同参与者的重建目标不一、重建方式不同,进而导致参与者与村民的合作方式
当我们登高远眺城市的时候,那优美而独特的城市天际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它划破长空,刹那间变成一种可感艺术时,不禁让人慨叹自然与人类伟大智慧融合得如此完美。它是一种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公共物品,具有稀缺性及区位的特殊性等特征。公共设施事关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居民越来越重视公共设施的质
建筑设计中自然光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外的建筑师们关于自然光与建筑的讨论自古至今从未停息,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透彻。他们从自然光在建筑中的功能性、
在当代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信息高速流通并相互碰撞,信息闭塞时代所产生的限制介入的秩序已经毫无价值可言。而本文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开放秩序的基础之上,对建筑设计思维中空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