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鱼礁作为增殖海域生物资源,修复海域生态环境的手段,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山东省目前已在全省沿海建成大型人工鱼礁区百余处,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却缺乏一个对建设效果科学评价的体系。本文结合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实际,通过海洋调查等手段,初步研究了五个大型人工鱼礁区的建设效果,提出科学的评价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国际上以日本、美国为代表的人工鱼礁建设已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国际上已广泛开展的人工鱼礁建设,有丰富经验可供借鉴。2.人工鱼礁生态效应的产生是通过改变周围海域的非生物环境,提高营养盐和初级生产力水平来实现的,其生态效应主要体现在对渔业资源的诱集和增殖效果上。3.自2000年以来,山东人工鱼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止2009年底,政府先后扶持4批21个大型鱼礁项目,完成投资2.44亿元,建成礁区941公顷,规模达到180万空方。以此带动全省建设人工鱼礁100余处,投资总额近5亿元,建成礁区5万亩。4.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效果评价。4.1荣成俚岛人工鱼礁调查发现,礁区DO含量是投礁前的1.4倍,水体中锌和镉含量降低,游泳动物种类总数、种类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分别是投礁前的1.48倍、1.32倍和1.47倍,投礁前后优势种无变化。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均分别是投礁前的1.68倍和1.62倍,CPUE是投礁前的0.40倍。4.2日照前三岛人工鱼礁调查发现,礁区DO含量是投礁前的1.06倍,水体中铅、锌、铬、砷含量降低,但铜、汞含量升高,镉含量变化不大。礁区和对照区平均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和1.0,分布较均匀。浮游动物的各生态指数均高于对照区,生物群落组成优于对照区。渔获物数量、总重和均重分别是对照区的1.54倍、2.46倍、1.18倍。渔获率及尾数渔获率分别是对照区的2.46倍和1.54倍。4.3威海西港人工鱼礁调查发现,浮游植物重要种多于对照区,更易形成优势种。礁区底栖生物量及栖息丰度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平均生物量及生物丰度分别是对照区的2.28倍、1.43倍。地笼网渔获物数量、总重及均重分别是对照区的10倍、17.81倍和1.99倍。渔获率及尾数渔获率分别是对照区的7.39倍和5.33倍。4.4山东寻山人工鱼礁调查发现,礁区铅、镉含量降低,但锌、铬、汞含量升高。鱼礁区和对照区各水层叶绿素a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8和1.6,说明人工鱼礁可以增加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低于对照区。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是对照区的1.24倍。浮游动物的平均数量和湿重生物量平均值分别是对照区的1.24倍和1.64倍,礁区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是对照区的53.60倍。礁区地笼网渔获物数量和总重分别是对照区的10.25倍、4.9倍。4.5烟台牟平养马岛人工鱼礁调查发现,礁区和对照区各水层叶绿素a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和1.4。礁区重要种和常见种的种类数之和比对照区要多,物种优势度大于对照区。礁区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是对照区的1.33倍,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均远大于对照区。礁区底栖生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对照区,两者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为0.18,区域间物种相似度较小。综合以上五处人工鱼礁项目效果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工鱼礁对于改善水质、增殖生物资源的作用明显。投礁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数量及栖息丰度呈上升趋势,礁区生物量及生物丰度明显高于对照区。人工鱼礁复杂的结构和投放后所形成的新环境,为各种生物提供了产卵、索饵、避害、栖息的场所。5.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发展展望人工鱼礁今后的发展方向包括:一、在禁渔区开展保护型人工鱼礁建设,以保护重要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为目的;二、在重要产卵场、洄游通道建设保护型人工鱼礁,以保护产卵场和洄游通道为目的;三、在近岸水域开展增殖型人工鱼礁建设,以开展经济品种海产品增殖为目的。四、在荒漠化海域开展海洋牧场建设,以系统改善海域生态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