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生物质燃烧对长三角地区灰霾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从秸秆燃烧引起的污染天气分析,再追溯到秸秆燃烧排放特征研究。基于上述结果分析计算了秸秆燃烧对大气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秸秆燃烧污染期间,城市大气颗粒物、及其OC、EC、K+、Cl以及SO42-、NO3-、NH4+等二次离子浓度显著增长,钾离子与PM10、PM2.5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和0.68,说明秸秆燃烧对此段时间的颗粒物污染起主要作用,且对细颗粒物贡献更为显著,还促使了大量二次污染物的生成。并且发现颗粒物中SO42-、NO3-与NH4+以NH4NO3和(NH4)2SO4形态共存。2.露天燃烧各类秸秆的CO, NO。和PM2.5平均排放因子约为28.7g·kg-1、1.2g·kg-1和2.65g.kg-1,由于炉灶氧含量相对较低,燃烧不充分,其污染物排放因子总体高于露天燃烧,分别为1、2.7g·kg-1和8.5g·kg-1。各类秸秆中,油菜的排放水平相对较高。含碳组分(OC和EC)是生物质秸秆燃烧产生PM2.5的主要组成,在露天燃烧中OC和EC的质量分数分别占(38.92±13.93)%和(5.66±1.54)%;炉灶燃烧中OC和EC分别为(26.37±10.14%)和(18.97±10.76)%。Cl-、K+等水溶性离子也有较大贡献,在露天燃烧中分别为(13.27±6.82)%和(12.41±3.02)%;在炉灶燃烧中分别为(16.25±9.34)%和(13.62+7.91)%。小麦、水稻、油菜和豆秸等作物秸秆露天燃烧排放颗粒物的K+/OC值分别为0.30、0.52、0.49和0.15,这些特征值可用于判断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受秸秆燃烧排放影响的程度,为大气污染来源解析提供直接的判断依据。3.通过对观测期间的各种污染物数据利用因子分析进行来源解析,最终得到四类主要来源,秸秆燃烧源(42%)、二次离子(22%)、机动污染源(12%)、土壤扬尘与化石燃料的混合污染源(10%)。这四类来源的累计成因率高达85.29%,说明这四类来源足以代表秸秆燃烧时段当地的污染源。最后定量计算了秸秆燃烧排放对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碳的贡献,其贡献率在30.9~56.3%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