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当前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而景观格局动态分析则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崇明岛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大面积的围垦等其他人类活动已严重影响了潮滩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本文选择崇明东部为研究区域,利用GIS和RS技术对1988年、1997年和2002年的遥感卫片信息进行了提取、分类,并计算了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近15年来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再以2002年的土地利用数字化图为模拟初期图,选取了13种内在和外在驱动因子和三种情景下的土地需求量,即正常模式下的土地需求量(按照1997年到2002年的土地变化率)、城镇化快速发展模式下的土地需求量(根据崇明三岛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面积要缩小,大量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生态保护背景下的土地需求量(即维持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如芦苇塘等),利用CLUE-S模型模拟崇明东部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时段从2002年到2015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时间序列方面,崇明东部耕地在1988年至1997年期间有一定数量的增加,从1988年的24912公顷增加到1997年的28479公顷,动态度为1.59%,而从1997年到2002年,耕地数量有所下降;从1988年到2002年,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河流水体和养殖池等土地类型的面积一直在持续增加,而与之对应的是芦苇塘和潮滩的大面积减少。在空间分布变化方面,从1988年到2002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明显是在东部和北部,在东部,新围了92和98大堤,大堤内的潮滩自然生态系统已演变为芦苇塘、农田等半人工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遍布研究区域,养殖池主要分布在周边沿江地区,农村居民点呈条带状或线状分布,比较分散,城镇用地较集中,在宏观尺度上甚至可作为点状地物来研究。就具体的城镇来说,堡镇的面积增加较快,而且在崇明东部全部城镇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他城镇虽有所增加,但由于诸多原因,发展速度一直较慢。 2、在景观尺度水平上,1997年的斑块数比1988年增加了175块,2002年的斑块数比1997年增加了1056块,增加了近1倍,1988、1997年和2002年的分维数都接近于1,1988年崇明东部的景观多样性系数为1.0458,均匀度指数为0.5375,1997年崇明东部的景观多样性系数为1.1143,均匀度指数为0.5727,2002年分别为1.1139和0.6217,1988年的各景观类型的聚集程度最高,而2002年的各景观类型的聚集程度要比1997年低。从景观破碎度上来分析,1988年的景观破碎度为0.027,1997年的景观破碎度为0.031,2002年的景观破碎度为0.06,2002年的景观破碎度值是1988年的两倍多;在类型尺度水平上,崇明东部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