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率影响的研究--兼析提升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消费红利”的政策启示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qi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关事实表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与居民消费率之间可能存在同向变动的关系。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之后,随着家庭养育子女数量的增加,已婚女性的就业意愿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制约家庭消费率的进一步提升,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消费红利”大打折扣。
  本文基于一个两期的家庭共同偏好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子女数量增加会对家庭消费率产生两种影响:一方面子女数量增加会直接影响家庭的消费储蓄决策;另一方面子女数量增加会对已婚女性的劳动供给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当已婚女性就业对家庭消费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时,子女数量增加会通过降低已婚女性的劳动供给间接导致家庭消费率下降,并且这种间接效应在中等收入家庭尤为显著。
  利用2007年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本文首先实证检验了家庭子女数量增加对家庭消费率的直接边际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相较于独生子女和无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的消费率平均高出3.23%;并运用工具变量法,在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验证了已婚女性就业的“消费效应”,研究表明,相较于妻子不就业的家庭,妻子就业家庭的消费率平均高出16.55%。进一步,本文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和已婚女性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两个视角解释了为何已婚女性就业会有助家庭消费率提升这一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估计了家庭子女数量增加导致已婚女性就业概率下降并进而引起家庭消费率下降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多子女家庭对已婚女性就业概率影响的平均边际效应为-0.08,多子女家庭通过影响已婚女性劳动参与间接影响家庭消费率的边际效应为-1.32%。当同时考虑子女数量上升对家庭消费率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时,多子女家庭对家庭消费率影响的总效应下降为1.9%。
  最后,本文考察了不同收入群体中家庭子女数量上升对家庭消费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发现子女数量增加导致已婚女性就业概率下降并进而引起家庭消费率下降的间接效应主要存在于城市中等收入家庭,而在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并不明显。本文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验证了上述主要结论的稳健性。
  当前,我国的持续低生育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放松生育政策,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来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结构性问题刻不容缓。与此同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也急需释放新的动力。本文的研究结论暗含的一个政策含义是,在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可能会对女性的劳动参与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并进而波及到家庭消费,不利于家庭消费率的进一步提升,而这可能会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目标大打折扣。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先兆流产采用间苯三酚和硫酸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先兆流产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5例,分别采用硫酸镁和间苯三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宫缩显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转轨,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由此成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朝着持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向前进。2015年,国务院曾出台相关文件对国企提出改革要求,到2020年,国企改革在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方面均需要获得决定性成效。我国现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征收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税收征收在向大数据化、系统化发展,与此同时企业所存在的税务风险越来越凸显。税务风险不仅仅会扰乱税收征收环境,影响国家税收收入,而且会导致企业面临发展危机。随着我国税收征收环境不断优化,企业防范税务风险尤为重要,防范税务风险逐渐成为企业长久稳定发展之计。因此,如何防范税务风险已成为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企业
学位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奠基阶段,是人生起步的关键。学前教育阶段虽不直接获取文化知识,但这个阶段对于人的认知、情感、团队协作意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除此之外,学前教育是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仅对幼儿的短期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幼儿的长期行为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另外,学前教育也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国家政府应该发挥出相应的职能作用,对学前教育进
学位
保险作为金融行业“三驾马车”之一,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以及社会管理的功能,是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减震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保险业从复业到飞速发展,取得较大成就。在新时期下,寿险资金的主基调是使其更好地发挥其长期投资的优势,引导资金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资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加上我国金融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宽、投资规模的逐步扩大,
学位
农业保险有商业保险和政策性保险之分,前者在我国尝试过二十三个年头之久,但收效不高;正视了农业保险的特质和商业性运作的弱点后,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农业保险制度的历史性选择。从起始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专营农业保险,到目前多家商业性保险公司在政府扶持下经营农业保险;过去多年的试点试验,为“政策性”要素介入农业保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保险改革强调发挥商业性保险机构的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又藉政府引导、监管等
2008-2017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白银十年,这十年见证了各城市房价和地价的野蛮生长,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占比也显著提高。面对当前中国土地市场调控失灵,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由土地市场失调而诱发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不稳定等问题,研究地方政府土地供应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对于维稳房地产市场,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土地出让市场中地方政府
学位
土地出让是政府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具体表现分为3种:土地财政、土地引资、土地金融,研究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晋升激励对它们的作用机制。并构建2009-2015年中国地级市官员晋升数据集,在考虑土地出让行为的空间相关性基础上,实证分析官员晋升激励对土地财政、土地引资和土地金融的影响程度,再通过对一、二、三线城市的比较分析,判断其影响关系是否受到城市规模特征的调节
学位
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广泛探讨了出口促进战略的效益与进口替代战略的弊端。有观点声称出口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笔者广泛查阅的文献较多地侧重于货物出口或总出口水平有赖于经济发展的“铁律”,该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工业革命约两百年以来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分析出口总体水平的研究对于出口促进战略却没有取得定论。在解释这种不定论时,一些学者强调有必要对出口进行分层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服务贸易已成为国际贸
学位
中国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制度环境和整体经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生产事故、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等负面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中大多数忽略了企业社会责任本体的异质性和互动性.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二元所有制"结构,二者之间存在资源、政策和合法性等众多方面的差异.本文基于中国"二元所有制"结构和产权性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