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县隆肛蛙Feirana kangxianensis隶属于无尾目、叉舌蛙科、隆肛蛙属,是仅分布于我国甘肃省陇南山地康县山区的特有两栖类物种。由于两栖类动物对环境极具敏感性,被誉为环境变化的指向标,并且该物种分布区处于我国动物地理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相互渗透的通道之一,因而本文在康县豆坝乡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这一特有物种的种群生态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旨在为保护我国特有两栖类动物做相关基础工作,为后续研究我国特有两栖类物种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以野外工作为基础,采用样线法、直接计数法(捕捉法)等调查方法,对康县隆肛蛙以及蝌蚪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康县隆肛蛙越冬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相关研究及分析。又结合“生物多样性专项”中对康县两栖动物监测的成果,将2014-2017年康县隆肛蛙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以及种群密度进行计算分析,并于2017年共计采集161只康县隆肛蛙样本(雌性:73只;雄性:68只;幼体:20只),测量其各项形态指标用以进行相关年龄组划分、肥满度以及两性异形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康县隆肛蛙及其蝌蚪的生物学的特征,了解了康县隆肛蛙在越冬期间生境因子的主要偏好,掌握了康县隆肛蛙蝌蚪的唇齿式以Ⅱ:5+5/1+1:Ⅱ最为常见;对该物种越冬起关键性的因素包括:水温、距离道路、植被盖度、林缘距离等。其次,本文以调查数据为支撑,分析了种群数量、密度的变化,并对各样地种群数量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康县隆肛蛙种群数量每年6月份最多;且其平均种群密度呈现逐年增加趋势:38.67只/hm2(2017年)>33.03只/hm2(2016年)>31.00只/hm2(2015年)>29.20只/hm2(2014年);而人类农业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以及道路建设则是导致康县隆肛蛙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其次,本文分析了康县隆肛蛙种群年龄组的划分以及年龄组的结构,较为深入的探讨了康县隆肛蛙种群年龄结构的组成;在基于形态特征量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该物种各年龄组的性别比例、肥满度指数和体重/头体长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康县隆肛蛙的头体长SVL与其体重间呈正相关性;利用聚类分析以及T检验分析后可将年龄组分为5组;总体性比♀:♂=1.07:1,而绘制年龄结构椎体图得知该物种为小幅度增长型种群。肥满度指数在4月份最大;体重/头体长比Kwl平均值在4月份最小、6月份最大;说明4月份康县隆肛蛙刚刚结束冬眠状态逐渐苏醒,其所储存的营养物质已基本消耗完,因而会摄取较多的食物用以补充体能。最后,本文也借助SPSS 23.0软件对康县隆肛蛙两性异形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康县隆肛蛙雌性个体略大于雄性;且雌性个体平均头体长大于雄性平均头体长,可认为该物种为两性异形程度较小的两栖类动物。雌性的头长等4个形态特征在个体生长到某一阶段后其生长速度会逐渐大于雄性;雄性的眼径以及鼓膜长在生长到某一阶段后其生长速率会逐渐快于雌性;两性的吻长等3个形态特征生长速率较为接近。生育力选择假设则能更好的解释康县隆肛蛙的两性异形现象,而导致其出现差异的原因则可能是:较大体形的雌性能提高产卵率以及生存率,而较小体形的雄性则有利于减轻雌性的繁殖负重以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