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61-2013年NCEP/NCAR发布的月平均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欧亚北部区(40-65°N,50-120°E)2004年以来频繁冷冬的异常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欧亚北部2004年以来冷冬频繁发生,但温度异常的空间分布,尤其中心冷区的位置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全区偏冷型(2005、2009、2010、2012年)和南部偏冷型(2004、2007、2011年)。全区偏冷年主要由AO显著负位相所致,对应SST特征为北大西洋高、中、低纬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该分布有利于AO/NAO负位相维持和增强;南部偏冷年大气环流异常为乌拉尔-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偏强,AO/NAO以弱正位相为主,对应主要SST特征为北大西洋中部偏暖,其次则为PDO负位相下“类LaNi(n)a事件”,上述SST异常均可促进类似EU遥相关的Rossby波列形成,有利于乌拉尔-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偏强、亚洲中部多低槽活动。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气候显著变暖以来的1985/1986-2012/2013年亚洲北部冬季低温与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亚洲北部偏冷对应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偏多。冬季亚洲北部偏冷(NATA正异常)对应对流层低层高纬西风偏弱,中层异常500hPa高度场高、中、低纬依次成“+、-、+”分布;次年夏季主要表现为西太副高偏西偏北、及低层显著南风异常,从而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高温日数显著。冬季到次夏这种异常环流的变化,主要与“海洋桥”的作用有关。具体表现为NATA正异常时的通过影响风速和潜热作用造成同期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区SST偏暖,后期通过海洋自身动力作用,造成偏暖SST维持并略微向东转移,发展至次年夏季引起西太平洋暖池SST显著偏暖,然后造成有利于长江中下游极端高温的异常环流出现。进一步发现,气候增暖背景下从冬季至次年夏季,2005/2006年、2008/2009年、2009/2010年存在于2012/2013年相类似的环流变化规律。相类似的环流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亚洲大陆上空500hPa异常高度场1-4月呈“+、-、+”的经向波列分布,5-6月呈“+、-、+”的纬向波列分布,7-8月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内的副热带地区为显著正距平。西北太平洋暖池区持续偏暖对相邻两个阶段间异常环流的过渡起到显著调控作用,且该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西北太平洋暖池偏暖发展年中。可能的物理机制表现为:西北太平洋暖池升温阶段主要表现为能量积累,升温一定程度后则表现为能量释放,从而导致一、二阶段间与二、三阶段间环流基本呈相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