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欧亚北部频繁冷冬特征及其与次夏长江中下游高温关系探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san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61-2013年NCEP/NCAR发布的月平均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欧亚北部区(40-65°N,50-120°E)2004年以来频繁冷冬的异常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欧亚北部2004年以来冷冬频繁发生,但温度异常的空间分布,尤其中心冷区的位置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全区偏冷型(2005、2009、2010、2012年)和南部偏冷型(2004、2007、2011年)。全区偏冷年主要由AO显著负位相所致,对应SST特征为北大西洋高、中、低纬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该分布有利于AO/NAO负位相维持和增强;南部偏冷年大气环流异常为乌拉尔-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偏强,AO/NAO以弱正位相为主,对应主要SST特征为北大西洋中部偏暖,其次则为PDO负位相下“类LaNi(n)a事件”,上述SST异常均可促进类似EU遥相关的Rossby波列形成,有利于乌拉尔-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偏强、亚洲中部多低槽活动。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气候显著变暖以来的1985/1986-2012/2013年亚洲北部冬季低温与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季亚洲北部偏冷对应次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偏多。冬季亚洲北部偏冷(NATA正异常)对应对流层低层高纬西风偏弱,中层异常500hPa高度场高、中、低纬依次成“+、-、+”分布;次年夏季主要表现为西太副高偏西偏北、及低层显著南风异常,从而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高温日数显著。冬季到次夏这种异常环流的变化,主要与“海洋桥”的作用有关。具体表现为NATA正异常时的通过影响风速和潜热作用造成同期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区SST偏暖,后期通过海洋自身动力作用,造成偏暖SST维持并略微向东转移,发展至次年夏季引起西太平洋暖池SST显著偏暖,然后造成有利于长江中下游极端高温的异常环流出现。进一步发现,气候增暖背景下从冬季至次年夏季,2005/2006年、2008/2009年、2009/2010年存在于2012/2013年相类似的环流变化规律。相类似的环流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亚洲大陆上空500hPa异常高度场1-4月呈“+、-、+”的经向波列分布,5-6月呈“+、-、+”的纬向波列分布,7-8月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内的副热带地区为显著正距平。西北太平洋暖池区持续偏暖对相邻两个阶段间异常环流的过渡起到显著调控作用,且该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西北太平洋暖池偏暖发展年中。可能的物理机制表现为:西北太平洋暖池升温阶段主要表现为能量积累,升温一定程度后则表现为能量释放,从而导致一、二阶段间与二、三阶段间环流基本呈相反变化。
其他文献
我们研究谣言沿一条由N个胆小的传谣人构成的传谣链传播的Potts模型,模型中的传谣链被对应为一条物理自旋链。我们根据这个自旋系统的配分函数和自旋组态数,分别在正则系综和
时间幅度变换器(TAC-Time-to-AmplitudeConverter)广泛应用于核物理实验和核电子技术等方面的时间信息分析,它是通过将所输入的起始信号和停止信号的时间间隔变换成幅度大小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需求的日益增大,在网络上实时传输媒体数据已成为热门的通信技术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论文主要研究了与流媒体服务器性能密切相关的流媒体
衰减全反射结构是光学上一种较为特殊的反射型结构,在一定的条件下,反射光的空间强度和频谱成分都会受到结构参数的控制和影响,同时反射光也携带上了结构本身的信息。因此利用衰
由于射线带有核的特征和射线穿过物质时能量、强度要发生改变,因此可以通过对射线的测量了解物质的特性。而射线穿过物质时,能量和强度的改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因素的存
本文研究原子与双模压缩真空态光场相互作用中的纠缠特性,考虑了共振拉曼相互作用的情况,同时计入了原子运动的影响。原子运动是一种实际的因素,应该加以考虑。利用量子约化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