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分级诊疗被视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种有效方式。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分级诊疗工作,为形成有序就医格局奠定基础。但基层群众医疗需求急剧增加和基层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相矛盾。重构医疗服务体系,重视基础医疗机构的发展,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系统论和社会分工论,对罗平县三个乡镇的村民进行抽样入户调研,并对县卫生局领导和村卫生室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根据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分析罗平县分级诊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新农合参保人分级诊疗知晓率较低,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且满意度不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较陈旧、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强。分级诊疗停留在形式上,出现上级医院不愿转出,患者不愿意转回,基层医院接不住的现象。乡村医生补助较少,医疗工作量较大、任务重,他们承担很大的医疗风险。没有统一的转诊标准和流程,使得各级医疗机构无章可循,上下转诊不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分工不明确,存在竞争关系,医疗资源没有得到科学利用。这些客观因素都不利于在基层推行分级诊疗。 通过对国内外代表国家和地区的分级诊疗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并结合当地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出可供罗平县参考借鉴的先进经验。基层医疗机构努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鼓励他们学习运用新的医学技术。县级医院做好功能定位,长期帮扶、支援基层医院,对不属于其诊疗范围的疾病简单处理后转回基层医院治疗。百姓要积极学习医学知识,主动转变就医观念,信赖和支持基层医院。政府通过新闻、报纸、广播等百姓熟悉的渠道宣传分级诊疗制度和健康知识;对医疗需方、提供方进行监督和指导;支持和鼓励社会办医,并对社会医疗机构进行医疗安全和医药价格监督。分级诊疗制度从出台到落实需要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配套医疗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权责分工明确,因地制宜缓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