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施与螺旋藻激酶(Spirulina kinase,SPK)干预探讨其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对SPK与AS两者的关系进行预测并分析造成该结果的原理。方法:1、随机选取78只雄性SD大鼠,体重范围220-250g。2、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为6个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低、中、高剂量组,其要求如下:A.正常组(标准饲料喂养,灌胃蒸馏水);B.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Vit D3,灌胃蒸馏水);C.阳性组(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Vit D3,以4mg/kg灌胃辛伐他汀);D.低剂量组(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Vit D3,以80IU/kg灌胃SPK);E.中剂量组(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Vit D3,以160IU/kg灌胃SPK);F.高剂量组(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Vit D3,以320IU/kg灌胃SPK)。各组大鼠每天定时灌胃给药一次,大鼠的自由饮水量不做限制,每隔7天在固定时间测其体重并计算出变化指数,连续饲养12w。3、第12w末使用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后,于腹主动脉抽出所需量的血,然后采用离心法将血清去除待用。把大鼠腹主动脉、肝、脾、肾、心取下,部分腹主动脉用4%多聚甲醛中固定,其它脏器在液氮中冷冻后放置于-80°的冰箱。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清中TC、TG、HDL-C、LDL-C的含量,计算AS指数AI;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测血清中CRP、MMP-9含量;蛋白印迹法(WB)检测血管当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多聚甲醛固定的腹主动脉中VEGF的表达;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并用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测量血管内、中膜的厚度变化。结果:1、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正常组大鼠体重平稳增长;模型组开始逐渐增长,后期有所下降;阳性组波动不明显,大致保持不变;SPK低剂量组先增长后回降;SPK中剂量组以稳定速度逐渐增长;SPK高剂量组稍微有所增长。总体来说,模型组体重变化明显;正常组和阳性组体重变化略明显;而低、中、高剂量组的体重有逐渐减轻的趋势。体重变化指数表明各组间体重变化均有差异(P<0.05)。2、各组大鼠血脂水平变化就正常组而言,模型组的TC、TG、LDL-C含量增长幅度较大,HDL-C有所减少(P<0.05);阳性组,SPK低、中、高剂量组的TC、TG、LDL-C较模型组有所下降,HDL-C有所上升(P<0.05);SPK低、中、高剂量组的HDL-C含量与正常组和阳性组比较差异不大(P>0.05)。由此计算出的AS指数AI对照正常组,模型组最高(P<0.05);阳性组与SPK各剂量组AI值较模型组均有所降低(P<0.05);SPK各剂量组AI值较正常组、阳性组均有差异(P<0.05)。3、各组大鼠炎性反应水平CRP变化相比于正常组,模型组血清中CRP含量增加(P<0.05);就模型组而言,阳性组、SPK各剂量组血清CRP含量大幅减少(P<0.05);SPK各剂量组与模型组、阳性组比较血清CRP含量均有着较大的差异(P<0.05),但是就正常组而言,没有较大差异(P>0.05)。4、各组大鼠细胞迁移水平MMP-9变化就正常组而言,模型组血清中MMP-9含量上升(P<0.05);就模型组而言,阳性组、SPK各剂量组血清MMP-9含量大幅减少(P<0.05),差异较大;但是就正常组而言,阳性组、低剂量组血清MMP-9含量无差异(P>0.05),而中、高剂量组血清中MMP-9含量差异较大(P<0.05)。5、各组大鼠细胞增生水平VEGF变化通过运用蛋白印迹法WB检测大鼠腹主动脉中VEGF含量,最后通过测量每个组的吸光度值,再于相应的内参β-Actin吸光度值作对比,得到相对比值。就正常组而言,模型组血管表达VEGF含量大幅增多(P<0.05),并且阳性组、SPK各剂量组中表达VEGF含量均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阳性组表达量较模型组无差异(P>0.05),SPK各剂量组均有着较大的差异(P<0.05),表达量随着SPK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比较SPK三种剂量组的表达量,发现均有差异(P<0.05),表达量随SPK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运用免疫组化的方式测量AS模型大鼠腹主动脉的VEGF具体表达量,通过图像软件定量分析染色阳性强度,并计算其IO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VEGF阳性强度大幅升高(P<0.05),并且阳性组、SPK各剂量组中VEGF阳性强度均与正常组存在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SPK各剂量组阳性强度均有着较大差异(P<0.05),SPK各剂量组相较而言,阳性强度也有较大差异(P<0.05),阳性强度随SPK浓度升高而逐渐递减。6、各组大鼠腹主动脉病理改变通过对大鼠腹主动脉进行HE染色,切片发现正常组动脉血管内各层结构完整,内膜光滑,平滑肌细胞排列规整;而模型组动脉血管内各层结构均有不同程度损坏:内膜脱落缺损,中膜萎缩,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迁移,泡沫细胞及脂质沉积于内膜下,个别有钙化脱落现象,弹力纤维变性且排列紊乱,发生崩解、断裂现象;而阳性组与正常组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在SPK干预的各剂量组中均有一定减轻:高剂量组内皮结构相对完整,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中剂量组内膜比较光滑但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稍有紊乱;而低剂量组内膜粗糙,存在脱落现象,中膜明显增厚并向腔内突起,有一定程度弹力纤维变性、崩解、断裂。运用Image pro plus软件测量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内、中膜明显增厚(P<0.05);与模型组相较而言,阳性组、SPK各剂量组内、中膜厚度均有较大差异(P<0.05);SPK各剂量组之间内、中膜厚度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并且随着SPK浓度的增加,内、中膜厚度呈变薄的趋势。结论:1、SPK对大鼠AS的发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或延缓的作用;2、SPK可能通过调节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缓组织细胞迁移性、增生性的改变来抑制或减缓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3、高剂量的SPK对于预防AS的发生作用明显优于中、低剂量,其抑制炎性反应的能力优于辛伐他汀,同时在减缓组织细胞迁移性、增生性方面优于辛伐他汀,但是在降血脂方面作用却不及辛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