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水力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降雨及径流是导致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由定西安家沟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气候条件决定,水力侵蚀是造成该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侵蚀方式。而降雨侵蚀是该区域水力侵蚀的主要发生形式。制约该流域地表产流产沙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第一种因素是降水条件,第二种因素是下垫面条件。本文以设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流域的大型径流观测场为依托,以2009—2011年天然降雨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数据为依据,研究黄土高原西部黄土丘陵区降雨特征及其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次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径流过程分为产流、峰值、稳定、消减4个过程,土壤侵蚀分为发生、峰值、消减3个过程。降雨强度与径流量、降雨强度与侵蚀量、径流量与侵蚀量的Power(乘幂曲线模型)拟合程度较好,不同时刻降雨强度下的径流量和侵蚀量之间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分析对比不同处理的降雨强度、径流量和侵蚀量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2。得到次降雨条件下各处理的侵蚀量的变化是由径流量主导作用,降雨强度并未直接参与对侵蚀量变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影响径流变化来实现的,即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降雨强度影响。降雨强度、径流量、侵蚀量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递进的,同时降雨量、径流量不同程度的共同影响着土壤侵蚀量。通过分析不同处理其水土保持效益,得到5°红豆草(5°OS)处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在5°坡度下都是最小的,相比其他各处理在这一坡度下具有最优水土保持效益。春小麦在5°、10°的坡度下侵蚀量增幅随坡度增大不明显。10°红豆草(10°OS)处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在10°坡度下都是最小的,相比其他各处理在这一坡度下具有最优水土保持效益。15°沙棘(15°H)处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在15°坡度下都是最小的,相比其他各处理在这一坡度下具有最优水土保持效益。20°沙棘(20°P)处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在20°坡度下都是最小的,相比其他各处理在这一坡度下具有最优水土保持效益。对本次降雨各处理的径流量、侵蚀量进行IBM SPSS Statistics19.0层次聚类分析,按照层次聚类分析原理在0≤d≤5、d=5、d=10、d=15的取类间距下,分析检验不同处理其水土保持效益,得到与之前结论基本一致的结果,说明不同处理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结果是合理的。通过分析2009—2011年试验站降雨过程数据,得出定西市安家沟流域试验站2009—2011年5—9月年均侵蚀性降雨6次,降雨历时71.63h,年平均降雨总量345.7mm,年均侵蚀性降雨量123.09mm,年均侵蚀性降雨量占年均总降雨量的35.6%。从侵蚀性降雨在不同月份的分布来看,降雨场次、降雨量均表现为5月份最低,5—8月份逐月增大,并在8月份达到侵蚀性降雨量的峰值,之后开始降低。8月份年均侵蚀性降雨2.7次,累计月侵蚀性降雨量58.03mm,侵蚀性降雨次数和降雨量约占5—9月的45%。月侵蚀性降雨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分布;7,8月雨量大,雨强也大;5、6、9月雨量小,且多为小雨,单次降雨历时长。不同处理年均侵蚀模数排序结果与次降雨条件下各处理的侵蚀量的排序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