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GlnR中与DNA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位点,本实验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无乳链球菌GlnR因子与DNA结合的位点进行预测,筛选出GlnR因子中与DNA结合的3个关键位点的氨基酸残基R27、R30和R47R48。然后将此3个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分别突变,构建出3个glnR突变基因并构建它们的原核表达载体,使它们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将分离纯化后的3种突变蛋白和GlnR蛋白分别与glnRA操纵子进行结合实验,并观察3种突变基因与glnRA操纵子的结合能力的变化,判断突变位点对DNA结合蛋白的影响,从而确定GlnR-DNA作用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初步阐明GlnR与DNA的作用机理。根据以上的内容本文开展以下实验:1、通过基于BindN的网络服务预测无乳链球菌GlnR因子中可能参与DNA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并通过分析这些氨基酸残基初步筛选最具可能性的结合位点,再利用网络服务器预测的GlnR-DNA三维结构模型来筛选关键位点,结果发现,提交至Zhang Lab的网络服务器预测出两种不同的GlnR-DNA三维结构模型,为确定其结构模型,我们从可能结合的位点中筛选了R27(27位精氨酸)、R30(30位精氨酸)和R47R48(47和48位精氨酸)作为实验的突变位点。2、利用重叠PCR的方法突变此3个氨基酸残基,构建出3个突变glnR基因,根据其在氨基酸序列当中的位置分别命名为glnRm27、glnRm30和glnRm4748(以下以glnRm表示)。DNA测序结果显示成功将R27突变为A27(AGA突变为GCG)、R30突变为A30(CGC突变为GCG)、R47R48突变为A47A48(CGCCGC突变为GCGCGC)。3、成功构建pGEX-4T-glnRm27、pGEX-4T-glnRm30、pGEX-4T-glnRm4748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另外,我们对IPTG浓度及诱导温度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IPTG诱导表达的最佳浓度均为0.1mmol/L,最佳诱导温度为30℃,并且可溶性检测显示表达的目的蛋白均为可溶性,最后利用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4、利用电泳凝胶迁移实验(EMSA)分别对上述3种突变蛋白与glnRA基因的体外相互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比未突变GlnR蛋白与glnRA基因的结合情况发现,GlnRm4748几乎完全丧失与glnRA的结合能力,而GlnRm27和GlnRm30虽然与glnRA仍有结合,但结合能力远远弱于未突变的GlnR蛋白。得出结论为:1)、47、48位的氨基酸残基对GlnR结合glnRA起到关键作用,30位氨基酸残基次之;2)、27位也起到一定的影响结合作用,但其对DNA的绑定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弱;3)、预测的GlnR-DNA三维复合物结构中蛋白与DNA以氢键结合的可能性较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可能为螺旋-转角-螺旋(HTH)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