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的诸多传统优良作风正逐渐失去,小月月事件以及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无不体现着我们公德的缺失。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我们又能做些什么?研究和探析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国梦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论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与关键性作用,或是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一个关键期,还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公德意识都有重要地位。由于城乡环境的差异,其教育也会有诸多不同,研究城乡小学生的公德意识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城乡小学生公德意识的现状,包括公共场所道德意识与公共交往道德意识在认识、情感偏好、行为倾向上的差异,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法选取了两所分别属于城乡的小学,通过各种资料的收集进行分析。城乡小学生公德意识的比较研究显示城市小学生公德意识普遍高于乡村小学生,且在公德意识诸多方面的认识、情感偏好及行为倾向上都是城市小学生高于乡村小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小学生却在公共关怀情感偏好水平上略高于城市小学生。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社会环境及学校教育。正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大相径庭,学校教育的教育方法、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使得乡村小学生公德意识水平低于城市小学生。如何缩小这些差距,是需要社会的大量努力,去改善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但是在这些差异中,城市小学生也有其稍逊于乡村小学生之处。所以,对于小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城市小学要改善其弊病方面,完善公德意识教育;乡村小学加强符合实际情况且合理的公德意识教育。所以,主要从社会环境濡染与学校教育策略运用两个方面来提高小学生公德意识水平。且注重城乡区域的特性,予以恰当的、有针对性的、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