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胱抑素C以及ABCD2评分联合胱抑素C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临床上收治为TIA的住院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善各项常规血清标本及血清胱抑素C的检验,并对最近一次的TIA发作采用ABCD2评分进行评估,行头颅MRI检查;所有患者根据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指南均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ABCD2评分、胱抑素C以及ABCD2评分联合胱抑素C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临床上收治为TIA的住院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善各项常规血清标本及血清胱抑素C的检验,并对最近一次的TIA发作采用ABCD2评分进行评估,行头颅MRI检查;所有患者根据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指南均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治疗,以住院第7天为结束时间,观察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情况,将患者分为TIA组105例和脑梗死组35例,比较两组间胱抑素C水平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曲线(ROC曲线)评价ABCD2评分、胱抑素C以及两者联合对TIA患者早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与TIA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明显升高,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ABCD2评分预测7d内脑梗死发生的AUC为0.703,最佳临界值为4分,其敏感性85.7%,特异性50.5%,95%置信区间为0.607~0.799(P<0.05),有统计学意义;胱抑素C预测7d内脑梗死发生的AUC为0.797,其最佳临界值为0.925mg/L,其敏感性70.1%,特异性73.3%,95%置信区间为0.703~0.890(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者联合预测7d内脑梗死发生的AUC为0.842,取约登指数最大值,其敏感性79.3%,特异性81.0%,95%置信区间为0.759~0.925(P<0.05),有统计学意义。将两者联合的AUC与ABCD2评分的AUC进行比较,Z=2.179,P=0.014<0.05,提示两者联合预测效果更佳。结论:胱抑素C作为血清生物指标对TIA患者早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具有预测价值,ABCD2评分联合胱抑素C的预测价值较ABCD2评分单独预测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运动对偏头痛大鼠头痛发作的影响,并观察其对大鼠血清中降钙素原相关肽(CG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通过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及测定大鼠血清中CGRP、TNF-α、IL-1β的水平,以探讨运动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及有效缓解偏头痛发作程度的运动强度,运动影响偏头痛发作的潜在机制,为临床防治偏头痛的发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0只体重在2
目的:分析2010年至2018年在真实世界中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单一阿司匹林治疗对轻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NIHSS≤5分)院内临床结局的影响,比较两组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描述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收住的发病72h内的轻型非心源性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队列研究。根据意向治疗原则对入院后患者接受的不同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分组
目的:痉挛是脑卒中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会影响患者的康复,限制个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筋膜释放技术(myofascial release,MFR)是一种针对深部肌肉筋膜的手动治疗方法,治疗师通过用手指、指关节或肘部或其他工具对受限筋膜的特定区域进行低负荷、长时间的操作,旨在恢复正常的结缔组织结构和生理滑行特性,进而减少粘连,降低肌肉张力,改善运动能力。本研究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究筋膜释放技术联合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癫痫患者在妊娠期间癫痫发作频率变化、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及妊娠结局、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等,为癫痫女性的妊娠期及哺乳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妊娠合并癫痫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61例患者,分析其年龄、孕周分布、口服抗癫痫药物的种类与胎儿畸形的关系、近年来癫痫发作频率变化、抗癫痫药物使用率的变化、分娩方式的变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颅内静脉系统一种相对罕见的临床疾病,尽管发病率低,但由于病因复杂及缺乏特定的临床症状,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导致部分未能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广泛应用使CVST的确诊率有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的变化特点,并分析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血管密度(VD)、灌注密度(PD)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与帕金森病病程、Hoehn-Yahr(H-Y)分级及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PD患者20例(40只眼)作为帕金森病组,以及与之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关节腔联合肩周注射治疗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病例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118例偏瘫肩痛患者病例,按注射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单纯关节腔注射组(A组,43例)、关节腔联合肩周注射组(B组,75例),其中B组分为3个亚组:关节腔联合肩峰下滑囊注射组(B1组,30例)、关节腔联合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注射组(B2组,24例)及关节腔联合喙突
目的:通过动静态平衡仪定量分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双下肢的平衡功能,并与健康人对比,为制定临床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2018年12月-2021年3月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转入康复医学科、未经我科康复训练、病灶为单侧、病程在2个月内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与病例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相匹配的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借助意大利
目的:了解太原市孕妇孕期PM2.5暴露特征、孕妇血浆铅水平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状况,分析孕期PM2.5暴露水平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孕妇孕期血浆铅浓度探讨孕期PM2.5暴露是否可以通过影响孕期血浆铅浓度进而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作用机制,即血浆铅在孕期PM2.5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中的中介作用。为保护孕妇和新生儿健康,进一步明确生命早期PM2.5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的可能机制以及合
目的:了解太原市孕妇每日来源于不同种类食物的铜元素摄入量及铜元素摄入总量,检测孕妇血浆铜水平,探讨铜元素摄入量与孕妇血浆铜水平的关系;探讨孕期膳食铜元素摄入水平及各类富铜食物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为根据地域膳食特点,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减少铜摄入不足对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选取某医院396对母婴对纳入研究。以面对面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