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培养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内在灵魂,是以人性为逻辑起点,以“向善”的人类普遍价值观为核心,体现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内涵着对自由、平等、民主、伦理等精神价值的追求。人性具有三层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构成了社会,人性的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属性;精神属性则是更高层次的属性,体现了人对自身的超越精神,这种超越精神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性中包含着善与恶、有限性与超越性的矛盾。正是人性中的超越性生成了人文精神。价值观对人文精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并且对人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人类“向善”的价值取向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性中的超越性与“向善”的价值取向的统一就必然引发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思考。人文精神始终立足于人性、人的价值,通过精神引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自由、平等、民主、伦理精神则内涵于人文精神之中。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始终体现着民族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着不同的人文内涵。中国古代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理想人格的完善。中国近代人文精神把“立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强调国民性改造。到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开始出现缺失现象。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的个性的异化、伦理道德的弱化、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民主精神体现不足、自由精神的缺乏。究其原因,从历史的角度看,有其不利于人文精神发展的因素;在经济上,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政治上,源于民主法制体系的不健全;在文化上,由于价值相对主义的影响;在教育上,人文教育落后于世界水平。中国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但要遵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关注人性中有限性和超越性之间的矛盾,注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其他文献
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所造成的危害和威胁正日益加剧.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以及数万亿美元经济损失的超级灾害频发表明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脆弱性和恢复力是防灾减灾研究中的
通过“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是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争端解决的基本法律文件,它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关系到争端当事方实体权
目的:从野芷湖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低温净水芽孢杆菌。方法:利用芽孢杆菌的耐低温特性从底泥中筛选出芽孢杆菌,经分离纯化后进行COD的检测,根据各菌株的COD值的大小判断其净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