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时,深刻指出“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总体实现”,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突出出来。这个战略目标,直接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完善,直接关系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建设,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和改善民生的目标达成。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础教育均等化关乎国民基本素质,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特别是新时期,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区域、城乡、校际、流动人口、资源配置的非均等化问题,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体系,已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大幅提升,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服务总量均有很大程度提高,然而受东西部经济区域、城乡二元结构、重点与非重点校际区别和流动人口增加等因素影响,基础教育均等化造成的焦点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社会成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发展难题,并从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经验及启示着手,探索研究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均等化的制度措施。希望通过政府有效的政策引导,适度控制甚至逐步消除区域、城乡、校际间的基础教育差别,为社会民众提供大致相当的基础教育服务,从而保证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精神及物质保障,最终实现人民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