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化建设的飞跃式发展,诸多工业化聚集区域的径流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且其内部大面积高度硬化路面伴随的极高不透水率使雨水不能及时下渗,时刻面临区域内涝风险。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工业区雨水径流污染特性研究相对较少,工业区内部复杂环境引起的雨水径流污染问题已严重阻碍周边水生态环境改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滞后影响。本论文以青岛市李沧工业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区域典型降雨对工业区雨水径流水质进行监测取样,分析监测水样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总结径流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区域初始径流冲刷效应等降雨径流特性,并结合SWMM对工业区雨水系统进行模型概化,对比分析添加LID措施前后区域排水负荷与径流污染物冲击削减效果。选取工业区上下游合适位置分设监测点,对4场典型降雨进行区域地表径流水质分析,明确监测指标为SS、COD、TN、TP、重金属(Cu、Zn、Pb),着重分析不同时间间隔下水样中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工业区各场次降雨径流下污染物浓度峰值出现在降雨前期,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产生锯齿状波动,呈现明显初期冲刷效应,且多数径流污染物浓度峰值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水体浓度限值,径流污染严重。统计计算各场次降雨径流污染物EMC值,发现其变化规律与降雨量或降雨强度无单次协同性,同时采用污染物累积冲刷曲线M(V)与冲刷强度(PWI)探究了工业区径流污染物输出特征及其径流冲刷效应,相比较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M(V)曲线与PWI值对初期冲刷识别效果更有效。基于SWMM构建工业区雨水系统模型,模拟现状模式下区域内涝节点与超载管段随不同重现期P=1a、2a、3a、5a、10a变化状况,结果显示内涝节点随年最大增幅34%,超载管段最大增幅23%,排放口径流污染负荷冲击随重现期增大愈加严重。为缓解工业区径流内涝与水质污染负荷压力,探究添加LID措施下径流控制和水质调控效果,结果表明通过LID措施的下渗、拦截储蓄雨水及滞后排放特性,对节点溢流和管渠超载现象大幅削减,排放口水质负荷冲击亦得到有效缓解,径流系数、径流总量削减率均在26%以上,峰现时间推迟10min以上,排放口污染物负荷总量削减超过59%,LID措施的有效布设降低了区域内涝和径流污染风险,具有显著的水质水量调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