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AC-DC矩阵整流器输出电压及功率因数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om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用电设备与电网的接口,整流器广泛应用在通信电源、家用电器、不间断电源、电机驱动变频器、风力发电变换器、蓄能电池充电器等场合。然而,传统的不可控和相控整流技术不但消耗大量的无功功率,而且向电网注入大量的谐波电流,严重影响电网供电效率和质量。由三相AC-AC矩阵变换器演化而来的矩阵整流器,具有正弦电流输入、功率因数可调、能量可双向流动、不需要大容量储能元件、体积小、寿命长等优点,是理想的整流装置。矩阵整流器常用的电流空间矢量调制算法是开环控制,对于网侧电压扰动和内参数的摄动没有任何抑制能力。为了过滤主电路的双向开关产生的高频谐波,矩阵整流器需要在主电路和电网之间安装输入滤波器,使网侧输入电流为平滑的正弦波,但输入滤波器会引起网侧功率因数下降。克服运行过程中各种扰动影响,提高输出电压质量和网侧功率因数成为目前矩阵整流器在工业应用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推导、计算机仿真分析和样机实验验证方法,深入研究矩阵整流器的控制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矩阵整流器直流输出电压易受干扰等问题,提出一种矩阵整流器直流输出电压滑模控制方法。首先,根据输出滤波器的电路和电流空间矢量调制算法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滑模控制策略设计切换函数,根据广义滑模可达性条件,推导3种控制函数的表达式,并分析3种控制函数对抖振的影响;进而,研究矩阵整流器不确定性滑模控制需要满足的匹配条件;最后,在机理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和样机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矩阵整流器直流输出电压稳定、动态响应快,并对扰动和摄动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针对输入滤波器会引起网侧功率因数变化等问题,以瞬时功率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矩阵整流器网侧功率因数滑模控制方法。首先,根据矩阵整流器的静态特性,分析无功功率和开环补偿存在的问题,以瞬时功率理论为指导,对网侧功率因数补偿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滑模控制策略设计切换函数,根据广义滑模可达性条件,推导出2种控制函数的表达式,并分析2种控制函数对抖振的影响;进而,研究功率因数角不确定性滑模控制满足的匹配条件;最后,在机理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仿真和样机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矩阵整流器网侧功率因数滑模控制能够对网侧功率因数角进行精确控制,且输入正弦电流谐波较少。在高目标电压宽负载变化或额定负载宽电压变化等条件下,常规采用2个控制器独立地对输出电压和无功功率进行控制,会使矩阵整流器工作异常。在直流输出电压和网侧功率因数滑模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适应滑模控制方法。首先,分析矩阵整流器静态特性和失效机理,建立dq坐标系下小信号扰动线性化模型并设计控制系统;然后,采用自适应控制动态调整滑模控制函数,使得先控制输出电压后补偿网侧功率因数角,保证矩阵整流正常工作;最后,在仿真电路和样机上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矩阵整流器在额定条件和宽负载变化范围都能正常工作。通过对控制策略的研究,矩阵整流器得到直流的输出电压和单位功率因数,且具有输出电压纹波小、输入电流谐波少和动态响应快等优点。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矩阵整流器的工业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富锂锰基固溶体正极材料由于其大于280 mAh g-1的超高比容量以及低成本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超高比容量与特殊的充放电机制引起了科研工作者
《西游记》取经四人组合中,最能打的莫过于孙悟空,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猪八戒,事实上猪八戒的形象并非是作者凭空杜撰。从命名的角度上看,猪八戒的原始形象是猪,神仙
新世纪以来,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这其中最重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就业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对办学主体而
近年来各大高校将课堂思政教育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如何将课程思政和英语专业教学结合得到了很多英语教育者的关注。综合英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画图贯穿于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教学过程,并列表归纳精子和卵细胞发生过程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的技能。
车辆器材智能化管理的基本构想所谓车辆器材智能化管理,就是采用数字化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对车辆器材的筹措、存储和供应以及信息反馈实施的管理.构建车辆器材智能化管理网
本课题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与[日]神奈川大学合作项目“中日湖北历史城镇街道共同研究”,及武汉理工大学校基金资助项目“湖北古镇保护利用模式与方法研究”,同时也是湖北建设
数字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它的内涵却异常丰富、复杂多变。本论试图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以汉语和同语中的数字“一”到“十”为研究对象,从“语外对比基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