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取代吡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wol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吡唑啉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与自然界中,是一类具有很好生物活性以及药用价值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其衍生物在农药、医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具有抗菌、抗结核、抗癫痫、抗惊厥、抗病毒、镇痛消炎以及杀虫除草等作用,另外由于N-取代吡唑啉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大多数的吡唑啉衍生物特别是1,3,5-三取代-2-吡唑啉类化合物有很好的荧光性,其在光电领域,染料、探针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目前最主要的合成方法是以α,β-不饱和酮和肼类化合物为原料,构建产物结构多样性以及探索最优合成条件,不断扩大吡唑啉类化合物分子库。
其他文献
采用水热法,以Cu~(II)、Ni~(II)、Co~(II)、V~V等过渡金属为中心离子,以顺/反丁烯二酸和含N-H杂环有机分子(1-(4-氯苯)哌嗪、3,5-二甲基吡唑和吡唑)为前驱配体,设计合成了7种含新型L配体的配聚物;基于吡啶基,设计合成了2种Cu~(II)-Cd/Zn和2种V~V-Co/Ni杂核配聚物;以唑类和芳香羧酸作混合配体设计合成了2种Co~(II)配聚物,2种Cu~(II)配合物
二茂铁衍生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十分广泛的应用,二茂铁衍生物的开发应用方兴未艾,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本文研究了酰基二茂铁和烷基二茂铁化的合成方法,并将研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理想的一维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中空结构和独特的电学性质,这些都为其在传感器特别是气体检测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几种方法被发展用
《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5)——媒体格局突破与创新》强荧、焦雨虹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媒体融合”的概念。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几十年间,“拿来”的概念终成大势所趋。《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5)——媒体格局突破与创新
药物载体可以使药物有效地到达病变组织,降低药物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同时使药效持久,因此,开发适合于人体的药物输送系统,特别是基因治疗药物输送系统和抗癌类药物输送系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