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基础之上,重点对审美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审美化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运用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和主要的不足。思想政治课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重要渠道,担负着帮助高中生掌握基本道德规范、培养正确思想方法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任。随着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走进了一个追求“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环境之中。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主体、客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改革。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化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本身及教学中美的发掘、美的创造,使学生在感悟美、欣赏美、体验美的同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修养,外化为自己的生活实践、行为举止。这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获得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到也就水到渠成。基于上述部分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理论,并将之利用于高中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构建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和谐课堂的理念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的理论如果单独用于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一点我们在下文中会详细阐释。而本课题的研究中,将和谐理念当做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最高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审美性教学理论的研究,这无疑使两者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互补,在理论上填补了各自的缺陷和研究的空白,在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理论的同时,还拓宽了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视野,创新了综合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任何一种理论的研究,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在实践中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并最终获得良好效果的。本课题中关于和谐课堂理论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审美视角的研究,其实践意义便在于能够有效的指导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一下三点:其一,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对当下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深入调查,从而确保能够解决最根本的教学问题;其二,从和谐课堂理论和审美化教学理论各自的实践缺陷出发,来寻求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从而确保理论研究能够切实指导课堂时间;其三,从具体可操作的视角出发,课题的研究成果将直接用于指导课堂实践,将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