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头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同时,治疗组选用头针运动疗法,对照组选用单纯头针针刺疗法,治疗疗程为,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本课题对3个疗效评价指标进行评测,指标分别为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头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同时,治疗组选用头针运动疗法,对照组选用单纯头针针刺疗法,治疗疗程为,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本课题对3个疗效评价指标进行评测,指标分别为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简式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在治疗前后进行两次评测,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情况,WMFT、FMA、MBI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2.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76.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1.头针运动疗法及单纯头针针刺疗法均可改善患者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头针运动疗法改善程度优于单纯头针针刺疗法。2.头针运动疗法及单纯头针针刺疗法均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且头针运动疗法临床疗效更佳,明显优于单纯头针针刺疗法。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健脾益智针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该针法治疗的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一种新思路及方法。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30例为一组。治疗组采用健脾益智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频率为1次/日,6次/周;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与健康宣教。经过4周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
研究目的: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本文采用常规针刺与中药熏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主要探究该治疗方法的镇痛优势以及对于患者焦虑等情绪状况的改善效果。研究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我院针灸一科60例PHN患者,将入组的患者随机均等分为针刺熏药组(常规针刺配合中药熏药疗法)和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疗法),其中常规针刺组依据2005年《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带状疱疹(修订版)》中关于治疗PHN的
目的:通过针刺阳虚质与平和质青年右侧足三里穴,观察不同时间点双侧足三里穴与解溪穴的温度变化,探讨针刺足三里穴对相关腧穴的温度影响,为临床应用巨刺法及不同体质间的针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青年受试者60例,平和质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25.40±1.47岁;阳虚质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25.46±1.65岁。试验室温度26±1℃,相对湿度30±10%。选用规格为0.
目的:观察交叉电针八髎穴配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治疗寻求更佳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入院顺序,认真遴选64名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纳入及诊断标准,并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2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对患者基础疾病采取相应治疗,并进行膀胱功能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传统针刺配合交叉电针八髎穴与头针治疗,电针仪交叉连接方法为:一根导线正极连接于左侧上髎穴,负极连接于右侧中髎
目的:观察浮刺法联合眼针治疗和常规针刺方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与本课题纳入标准相符的6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将病患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浮刺法联合眼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对照组中接受常规针刺疗法(“十三五”规划教材中《针灸治疗学》对本病的选穴)。治疗组中应用浮刺法针刺常规穴位,再配合眼针针刺双侧
目的:观察基于脑肠轴理论的针刺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伴胃肠道症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共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轻中度抑郁症伴胃肠道症状的患者60例,经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针刺处方:对照组选穴百会、印堂、神门(双)、太冲(双)、内关(双)、膻中,治疗组在对照组的穴位基础上新增足三里(双)、天枢(双)、中脘、腹八区。针刺方法:腹八区针刺时,四个穴位直刺0.5-1.0寸,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芒硝外敷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肿胀提供有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脑卒中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芒硝外敷。2组均每日治疗1次,7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通过记录治疗前后患肢周径和患肢体积整体观察患肢肿胀变化情况,通过记录患
目的:观察针刺极泉穴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电针上肢阳经腧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极泉穴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6日后,休息1日,一周为一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简化Fugl-Meyer(Fugl-Meyer Ass
目的:本课题观察比较“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疗效差异,以探究临床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更优方案。方法:按照先后就诊的顺序随机地将本次临床入选的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治疗组(“通督调神”针刺法组),每组各30例,研究过程中两组共脱落3例,最终以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28例完成临床研究。对照组取穴百会、三阴交、安眠、神门、照海、申脉;治疗组取穴印堂、神庭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电针针刺腰腹部腧穴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探索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在我科室纳入符合标准的64名中风后偏瘫患者,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电针针刺腰腹部腧穴组及传统康复组,每组患者32例。电针针刺腰腹部腧穴组:给予患者基础内科治疗、我科室常规针刺治疗同时配以电针针刺腰腹部腧穴治疗。传统康复组:给予患者基础内科治疗、我科室常规针刺治疗同时配以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