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精已成为继病毒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酒精性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内毒素血症是酒精性肝病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参考文献制定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证候观察量表,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40例病例,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特点,同时评价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学特点,评价益气活血解毒法干预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①理论研究:对酒精性肝病及内毒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杨晋翔教授治疗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经验;②证候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40例病例,通过描述性和因子分析统计学方法,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证候特点;③治疗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症状积分方法观察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化验指标观察疗效。结果:1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职业发病率依次为工人、干部、商人。患者以饮白酒为主,酒精度在40-60度之间,饮酒时间多较长,日均酒精摄入量在120-200g/d,累计酒精摄入量达到1500-2000Kg。2患者AST/ALT比值多大于1,患者γ-GT、ALP轻度增高为主,TBiL水平多数大于5倍正常值。患者ALB、PALB、PTA、TC、CHE水平多低于正常值,ALB主要集中30g/1水平以下,PALB值多低于100mg/1,PTA值主要集中在50-75之间,CHE值低于正常值,主要集中在1500-2500u/1,以Child C级人数最多。患者血内毒素水平随着黄疸水平升高而升高,随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下降而升高。3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乏力、腹胀、食少、赤缕红斑、面晦暗、尿黄、口干、恶心口苦、身目黄、嗳气、胁肋刺痛、肌肤甲错、水肿。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22.9%)、类肝胆湿热(15.0%)、类瘀血(14.3%)、类肝脾血瘀(13.6%)、类肾阳虚(12.9%)、类热盛伤阴(11.4%)、类肝肾阴虚(10.0%)。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涉及气虚、血瘀、湿热毒邪,病机为“正气亏虚、瘀毒内阻”,病机要素为“脾胃气虚”、“瘀”、“毒”4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与TBil、ALB.血内毒素、Child分级水平相关。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比较:通过症状积分评价的方法,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乏力、口苦等主要症状和总体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6两组治疗后肝功化验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ALT、AST、TBIL、GGT、ALP、TBA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患者CHE、PALB和CHO水平均较前升高,治疗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患者CR和UREA经过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7两组治疗后血凝、内毒素及血氨化验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PT和INR水平均较前下降,PTA水平较前升高,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FIB水平均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改善血、腹水内毒素及血氨水平优于对照组。8两组治疗后肝功能评价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Child、MELD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改善患者Child、MELD评分优于对照组。9两组治疗后总体有效率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86.8%;对照组总有效率70.1%,经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中医证候按照构成比依次为:类脾气虚、类肝胆湿热、类瘀血、类肝脾血瘀、类肾阳虚、类热盛伤阴、类肝肾阴虚。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病位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主要病理因素涉及气虚、血瘀、湿热毒邪,病机为“正气亏虚、瘀毒内阻”,病机要素为“脾胃气虚”、“瘀”、“毒”。中医益气活血解毒法对酒精性肝硬化内毒素血症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如乏力、口苦、身目黄及水肿等,对肝功能指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于血、腹水内毒素和血氨的清除具有较好疗效,能够改善患者Child、MELD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