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英语四级网考(IB-CET)从零八年以来已进行了数次试点并且即将进行更大面积的施测。四级网考与纸笔考试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听力部分的考试形式。但目前为止,国内对听力测试及听力过程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探讨并比较了网考与纸笔考试卷的听力题型的特点,并尝试对两种考试的分数解释进行校验。网考的数据来自试验用的一套模拟题,纸笔考的数据来自2009年12月的一套四级听力题,两套听力题对同一组受考施考,两次施考时间间隔一周,以保证受考的状态没有明显变化。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1.听力测试的构建如何定义?2.每种听力题型的作用有何不同?
本文对听力构建的分析采用互动主义的观点,对受考、测试任务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进行了分析,作为分数解释及题型比较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又提出了一个具体的问题:两个听力测试的构建是否相似,或者说具有可比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对两种试卷的使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收集了定量定性两方面的数据加以分析,包括两次听力测试的分项成绩、问卷的数据等。问卷包括了定量定性两种数据源,随机的访谈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有效补充。对所有的分项分数进行了细致的数据分析,收集各种效度证据和进行比较的基本信息。最后,对两次考试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1)试验考查的网考与纸考皆有较高的信度,并且两次考试秩次相关也达到可接受的程度,而秩次相关是比较常模参照考试的一个重要指标。
2)真实性和交互性是解释听力构建的两个重要的因素。真实性是指测试任务特点与目标语言任务特点的相似程度,而交互性是指测试中受试特点得到体现的程度。这两个参数质量较高的听力题型解释了大部分的听力成绩的方差。短对话题型虽然没有很好的真实性,但是可以灵活地测量微技能。
3)纸笔考短对话与其它题型(包括纸笔考长对话、篇章理解和网考的所有题型)相比,易读指数相对偏高,因此具有较高的均分。学生比较能适应短对话的测试方式,但对长对话等长篇的录音材料听力理解效果不高。
4)对听力过程问卷的因素分析肯定了配对过程的重要性。中国以英语为外语的大学阶段英语学习者听力过程存在预测-证实-再预测的循环过程,并且预测依靠两个基础层面的配对-语音和语义配对。语用和语篇知识是在这个基本层面的基础上才得到激发。
5)听力测试对学生的后效没有明显体现,仅与某些题型有微观的联系,这可能是由于四级网考仍在小范围试点阶段。学生需要对题型更加熟悉,题型对学生的影响才有可能更加明显。
6)视频提供的视觉信息对小部分受考有利用价值。这可能是由于两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第一,受考具有不同的认知风格,而习惯以听获取信息的受考可能不会利用视觉信息。第二,在视频播放中,比纸笔考试更大的信息量会造成对认知的信息过载,这是值得注意的。因此视频题型仍有待改善,如:视频信息集中度需要适当的控制,主旨大意题和细节题的播放时间可以有所不同。
大学英语四级网考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提高听力测试乃至测试理论和实践的水平,从而更好的为开发好的听力测试题型服务。考试后效也需要在考试不断施行的过程中长期研究,同时,对受考听力过程的把握也对测量听力水平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