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能源革命发展历史来看,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第三次能源革命的中流砥柱。为了支撑解决大量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融合了分布式电源(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储能、负载、监控与保护装置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又称为微电网。微电网具有并网与离网两种运行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微电网的电能质量都决定了其是否能够稳定与经济运行,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因此,如何保障微电网的电能
【基金项目】
: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BE2016184)“智能微电网电能质量多时间尺度协调优化治理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能源革命发展历史来看,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将成为第三次能源革命的中流砥柱。为了支撑解决大量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融合了分布式电源(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储能、负载、监控与保护装置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又称为微电网。微电网具有并网与离网两种运行模式。无论何种模式,微电网的电能质量都决定了其是否能够稳定与经济运行,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因此,如何保障微电网的电能质量,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保障电能质量的传统方法是在系统中引入有源电力滤波器、静止无功补偿器等电能质量治理设备。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但是往往需要多种治理设备相互配合,占用较大的物理空间,前期投入与后期维护成本较高。事实上,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核心设备为逆变器)与电能质量治理设备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在输出有功功率的基础上,它具备提供电能质量治理服务的硬件基础,从而减少所需的传统电能质量治理设备容量,降低系统经济成本。因此,以含多逆变器并联的微电网为研究对象,研究逆变器参与微电网电能质量治理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构建低成本、高电能质量的微电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价值,对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项目(BE2016184)“智能微电网电能质量多时间尺度协调优化治理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的资助下,针对含多逆变器的微电网,着重研究其在(1)并网运行模式下,公共并网点电流的谐波、无功及三相不平衡问题;(2)离网运行模式下,逆变器之间的功率均分精度问题以及逆变器输出电压的频率、幅值调节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体现在:1、在微电网并网运行模式下,提出一种基于多功能并网逆变器的微电网电能质量分布式协同治理方法。该算法的详细流程为:当微电网中总剩余容量充足时,每个逆变器通过邻域间通信,对微电网内电能质量按自身剩余容量在总剩余容量中的比值进行分担;当微电网中总剩余容量不足以完成电能质量任务时,基于多智能体Leader-Follower算法,按相同比例降低所有逆变器的有功功率输出,为电能质量治理任务腾出足够的容量,进而实现电能质量治理任务的合理分配。该方法将多智能体一致性理论引入到微电网电能质量治理领域中,为微电网电能质量治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在微电网离网运行模式下,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复阻抗的改进P—V下垂控制方法。通过虚拟复阻抗策略将逆变器的等效输出阻抗被塑造为纯阻性,实现了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的解耦。在下垂控制方程中,不再以电容电压与网侧电流计算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而是将虚拟电压源的电压与电流计算出的虚拟功率代入下垂控制方程,保障了功率解耦的精确性。为了降低线路阻抗不匹配导致的有功均分误差,提出了一种P—V下垂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有功功率的分担误差。为了进一步提高功率均分精度,在电压下垂方程中引入一个比例系数,不仅加快了功率均分的暂态调节速度,而且提高了稳态的功率均分精度。该方法有效提高了低压微电网的功率均分精度,改善微电网的电能质量。3、在微电网离网运行模式下,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态/动态事件触发机制的二次控制策略。在改进下垂控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功率均分精度及电压质量,通常可采取二次控制策略。与需要周期通信的传统二次控制策略不同,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态事件触发机制的二次控制策略。该触发机制在事件触发条件中引入了一个常数项,只有当逆变器的状态误差大于触发条件时,逆变器才会将自身的状态信息发送邻域逆变器,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通信负担。但是该方案只能保证有界稳定。为了进一步提高功率均分精度与电压调节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事件触发机制的二次控制策略。在动态时,事件触发条件的阈值调节为较大值,极大的降低了暂态时的通信负担。在稳态时,该触发阈值收敛为零。基于动态事件触发机制的方案可以保证一致渐近稳定。所提方法有效地改善了微电网的电压质量,并且降低了对通信设施的要求。
其他文献
土壤中发生的硝化作用一般被认为是由两类截然不同的微生物所主导的两个连续的步骤,既涉及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主导的氨氧化过程,也涉及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NOB)主导的亚硝酸盐氧化过程。然而在2015年,一种能同时进行氨氧化和
小型化高集成度的射频前端模块是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组件,它是连接信号收发器和天线的必经之路。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具有频率选择性的器件可以充分利用频谱资源,降低链路的噪声以及抑制相邻信道的串扰等。其中,小型化无源平面滤波器、双工器和滤波功率分配器是高密度集成的射频前端模块的核心选频器件。本文利用多模技术实现了多款微带/IPD滤波器、SIW双工器和SIW滤波功率分配器。此外,基于SIW的内嵌隔离网络
图像恢复问题广泛存在于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在图像的获取过程中,由于观测模型的病态(ill-posedness)特性,通过简单的逆运算无法直接从观测数据中获得潜在的目标图像,图像恢复技术应运而生。正则化是一种解决不适定问题的高效数学方法,其通过设计先进的正则项提供先验知识来约束解空间,在确保原问题保真度的前提下,可以将不适定问题转化为适定性问题,广泛应用于图像恢复问题。本文在深入分
近年来,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正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深度应用.特别地,以压缩感知、低秩矩阵和低秩张量重建为代表的高维数据稀疏重建方法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诸多传统与新兴领域,如医学成像、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气象监测.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大都基于理想的数学模型,并没有考虑到实际应用中通常要处理的量化问题.简单地讲,量化是将连续(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由于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趋势和区域系统的互联要求,电力系统对信息系统的依赖也越来越深,这使得传统的电力系统正逐步演化为电力系统与信息系统深度耦合的电力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电力系统为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提供持续的能量流,而信息系统为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提供有效的信息流。一方面,信息系统中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电力系统的故障会通过网间的耦合连接传播到电力系统/信息
极速的用户体验,海量物联网终端的接入,超高速移动场景等应用迫切需求支持高速率、低延迟、超高流量密度、全覆盖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是系统设计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精确地预测信道特性是存在的关键性难题。而高性能射线追踪传播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则是一项强有力的解决方案。本文面向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射线追踪模型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射线发射方法和空间剖分加速算法,建立了
当一束线偏振光经过不同介质构成的界面时,自旋方向相反的光子会在垂直于入射面的方向发生横向偏离,从而分裂成两束圆偏振光,这种现象就是本论文将研究的光子自旋霍尔效应。该效应可以认为是电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光学版本,此时折射率梯度替代了外场的作用,而圆偏振光的左旋、右旋分量扮演了自旋电子的角色。究其根本,光子自旋霍尔效应是光子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耦合的结果。光子自旋霍尔效应与折射率梯度密切关联,因此该效应
数据中心网络是支撑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的重要基础设施,被广泛用于数据密集型与大规模并行计算任务。由于此类任务对计算负载、通信带宽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需要依托分布式处理的方式来运行。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各类应用场景的落地,机器学习任务在数据中心内部的占比显著增加。传统的分布式大数据处理系统,例如Hadoop、Spark等,在架构设计之初并未针对机器学习任务进行专门优化,在保障训练收敛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