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习得是中学生英语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许多语言学家把关注点放在影响语言习得的一个因素上,即语言迁移。很多年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领域和语言教学中有争议的研究对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语言迁移的地位在外语习得研究中几经反复。总体上,语言迁移经历了三个时期,而每个时期都有相关的理论被提出。几年来,一种新的理论,即可加工性理论已经被应用到二语习得的研究中,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这篇论文的理论框架是以可加工性理论为基础,结合典型性理论、心里类型理论和标记性理论。此研究通过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语料分析,验证了可加工性理论。此项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参与调查者是来自中学的151名学生。其中包括49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50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和52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问卷中选用的四个语言点分别是:名词所有格、间接引语、否定句和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语言点选择的根据是语言加工层次。通过对各年级在相关语言点上的平均分的分析,验证了本项研究的四个假设:(1)对于某一个语言点,当学习者的心理距离近,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相一致,并且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应的水平,语言迁移将会对语法习得产生正面影响。(2)对于某一个语言点,当学习者的心理距离近,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相一致,但是语言加工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语言迁移将不会对语法习得产生正面影响。(3)对于某一个语言点,当学习者的心理距离近,但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不一致,当语言加工能力已经达到相应的水平时,语言迁移将不会对语法习得产生负面影响。(4)对于某一个语言点,当学习者的心理距离近,但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不一致,当语言加工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时,语言迁移将会对语法习得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也有很多,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距离因素、标记性因素和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能力因素。心理距离决定语言迁移的可能性,母语和目标语的标记性决定语言迁移的类型,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能力决定语言迁移将会发生在什么时间。语言迁移对语法习得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反过来,语法习得的程度也制约着语言迁移。怎样在语法习得过程中利用语言迁移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