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HOBO小气候观测仪对新疆于田县沙漠、戈壁、交错带、绿洲低(棉花地)、绿洲高(玉米地)5种下垫面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地温及蒸发等小气候因子进行了连续观测,且对所得观测数据做了以下分析:(1)对比分析了各小气候因子在不同下垫面下的时序变化及垂直变化差异,并通过方差分析就各小气候因素在不同下垫面下差异水平的显著性做了进一步探讨。(2)就5个下垫面中较复杂的交错带做了单独讨论,分析了交错带晴天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地温及蒸发等小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并对交错带不同小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做了研究。从以上分析得出结果:(1)由沙漠到绿洲高(玉米地),于田县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特征参数呈现出梯度式递增或递减的趋势,气温、风速、地温及蒸发力逐渐减小,相对湿度逐渐增加,其中,沙漠、戈壁与交错带三下垫面的小气候因子特征值及变化趋势相似,并与绿洲低(棉花地)、绿洲高(玉米地)小气候因子相差较大。例如戈壁与交错带气温相差0.98℃,而与绿洲低却相差3.78℃;戈壁平均风速比交错带(1.55m/s)仅高出0.28m/s,却是绿洲低的4倍。5下垫面各小气候因子联系紧密,相互影响,并且由于受到外界大气候环境的影响,各因子的时序变化及垂直变化特征相似。(2)不同下垫面下气温、湿度、风速、地温、蒸发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比较,戈壁、沙漠、交错带三者相互差异性基本不显著,且与绿洲高、绿洲低分别呈显著差异水平,显著差异水平P值由沙漠到交错带逐渐降低。绿洲高与绿洲低差异不显著。(3)绿洲荒漠交错带秋季晴天近地层空气温湿度变化呈相反趋势。气温的垂直变化表现为白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夜晚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对比交错带近地层大气温度变化与地表温度变化,前者要比后者缓慢得多。而在0-40cm深度内,地温随土层加深,变化幅度越来越小,0-15cm变化明显,20-40cm变化趋势基本呈直线。近地层风速在白天最高值可达5.28m/s,而晚间最低值仅为0.25m/s。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在绿洲荒漠过渡上主要以上升气流为主。风速的垂直变化表现为随高度增加明显递增。(4)秋季交错带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关系密切,前两者呈极显著相关水平(R气地=0.89),且与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气湿=-0.984 R地湿=-0.989)。蒸发受三者影响很大,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