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披针叶胡颓子E.lanceolata Warb.和宜昌胡颓子E. henryi Warb.的干燥叶分别为3种叶类药材。其中,胡颓子叶具有止咳平喘、止血、解毒的功效,为用于止咳平喘的中成药海珠喘息定片等的主要原料药材,临床效果良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品不仅具有明显的平喘、止咳、祛痰的作用,还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体外抑制作用。披针叶胡颓子与宜昌胡颓子的叶在民间亦常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病症。3种药材资源丰富,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有关胡颓子叶的药材鉴定、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均有文献报道,但宜昌胡颓子叶仅见显微鉴定的记载,披针叶胡颓子叶仅见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鉴于3种植物药尚缺乏系统、详尽的鉴定与品质分析方法,笔者分别对它们的性状、显微特征(横切面、表面片)、薄层色谱、总黄酮提取条件及含量测定以及黄酮类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来源于同属的3种叶类药材的鉴定、质量评价及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提高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了重要的鉴定参考依据。性状、显微鉴定特征研究表明,3种药材既有诸多共性,又各有特征。在性状鉴定方面,三者叶片均呈革质状,叶的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密布鳞片状毛,但各自的形态互有差异。在显微鉴定方面,首次发现它们横切面的主脉维管束均自叶基部到叶先端从周韧型到双韧型而后外韧型过渡;胡颓子叶、披针叶胡颓子叶的上表皮下有一列下皮层细胞。这些特征对该类药材的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3种药材样品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位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结果石油醚部位的色谱特征性较强:胡颓子叶供试品色谱比宜昌胡颓子叶、披针叶胡颓子叶色谱多两个绿黄色斑点(Rf值分别约为0.43、0.48);宜昌胡颓子叶比胡颓子叶、披针叶胡颓子叶色谱少一个淡蓝紫色斑点(Rf值约为0.70),可以将它们予以区别。另外,两个部位的TLC结果均表明,宜昌胡颓子叶与披针叶胡颓子叶的色谱特征更接近,故从化学成分相似性的角度来分析,二者亲缘关系应较近,胡颓子与二者关系略远。以总黄酮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胡颓子叶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85%,固液比1:40,提取时间1.5h。据研究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和含量测定方法,分别测定了不同采收期(不同产地)的3种叶类药材中总黄酮的量,结果表明同一产地(湖北武汉)、不同采收期(2010年5月、6月、7月、10月)胡颓子叶中的总黄酮量差异不明显,分别为30.0mg·g-1、27.2mg·g-1、32.2mg·g-1、33.2mg·g-1,而同一采收期不同产地(湖北黄梅、武汉)的胡颓子叶样品中总黄酮量有明显差异,分别为20.8mg·g-1,30.0mg·g-1;另有不同采收期(2009年7月、2010年12月)及不同产地(湖北巴东、建始)的披针叶胡颓子叶中总黄酮量的差异较大,分别为13.9mg·g-1、20.7mg·g-1;不同采收期(2008年10月、2011年1月)相同产地(湖北建始)的宜昌胡颓子叶中总黄酮量的亦有差异,分别为18.5mg·g-1、25.6mg·g-1。采用HPLC法,建立了胡颓子叶黄酮苷类成分水解产物中山柰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了其不同样品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湖北武汉、黄梅)同一采收期(5月)胡颓子叶样品中山柰素含量差异很大(4.28mg·g-1、1.87mg·g-1),而同一产地(湖北武汉)不同采收期(5月、6月、7月、10月)胡颓子叶样品中山柰素含量差异很小(3.68~4.28mg·g-1)。故若以黄酮类成分作为主要有效成分来判断,初步认为胡颓子叶的质量与采收期无明显的相关性,初夏至秋季均可采收。上述研究结果为胡颓子属3种叶类药材的鉴定、质量标准的制定、品质评价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同时为胡颓子属其它药用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