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125I粒子照射家兔结肠,引起结肠损伤程度与剂量的关系。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家兔36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A组(100Gy)、B组(160Gy)、C组(200Gy)、D组(0Gy,即空源组),每组9只。每组家兔结肠壁上分别植入相同活度的125I粒子4颗,其中A组0.5mCi、B组0.8mCi、C组1.0mCi、D组空源,4颗125I粒子粒子成长方形排列,横向粒子间距1cm,纵向粒子间距0.5cm。粒子植入术后即刻将新西兰实验兔置于CT扫描床上,扫描CT,然后将CT图像载入TPS,勾画粒子所在区域的结肠壁为靶区,长2cm、宽1cm,行术后验证计划。得出A组、B组、C组、D组2cm2家兔结肠壁吸收剂量。分别在术后60天,120天,180天3个时间点取材。观察动物一般情况的变化,按术前及上述3个时间点测体温、抽血检测血细胞的变化,取材时观察粒子与结肠壁的粘连情况,按照粘连动物模型Belluco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取材后结肠壁经4%的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后,行HE染色,由3名病理医师在光镜下观察,并按照肠损伤评分标准对结肠壁的损伤程度行评价。结果:1.一般情况:粒子植入术后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无伤口渗血、渗液、化脓、感染等并发症,饮食正常,未出现厌食、腹泻等临床症状,饲养至取材时间,家兔体重均匀增加,术前及术后60天,120天,180天检测体重、体温、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在参考值范围之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体观察结肠壁情况:A组60天,120天,180天可见结肠壁与腹壁和粒子条发生粘连,粘连面积为:26%-50%,粘连物为半透明,无血管结缔组织,质韧,粘连物可牵引分离,粘连Belluco评分:6±0.00分;B组60,120天粘连评分同A组,评分:6±0.00分,180天可见粘连物韧性增加,需锐性分离,粘连评分:6.67±0.58分,C组60天粘连评分同B组180天,粘连评分:6.67±0.58分,120,180天可见结肠壁与腹壁及粒子条粘连面积增加,但未超过50%,粘连物韧性同B组180天,粘连评分:7±0.00分。D组60天,120天,180天可见结肠壁与腹壁及粒子条粘连面积<25%,粘连物为薄膜、透明、拉丝样结缔组织,粘连可牵引分离,黏连评分:4±0.00分。3.组织病理学观察:进行结肠病理性损伤评分,A组60天,120天为1分,180天结肠病理性损伤评分为2分;B组60天结肠病理性损伤评分为1分,120天,180天结肠病理性损伤评分为2分;C组60天结肠理性损伤评分为2分,120天,180天结肠理性损伤评分为3分;D组60天、120天,180天结肠理性损伤评分为0分。结论:1.放射性125I粒子可引起正常家兔结肠一定程度的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损伤程度加重。2.2cm2家兔结肠壁接受200Gy的放射性125I粒子照射,在180天内可见严重的结肠黏膜病理性损伤,而接受160Gy的放射性125I粒子照射病理性损伤较轻微。3.在临床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时,建议2cm2结肠壁受照射剂量小于160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