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都不是均衡分布的,多数情况下都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全球化趋势中,国家问的竞争越来越突出的体现在城市的相互竞争上,而城市则越来越明显的成为全球竞争的主体.这些城市的经济规模相当庞大,创新能力也很强,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牵引力量.因而城市竞争力对于国家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提升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将城市看作一个综合系统,城市竞争在不同层次系统上都会有所体现.城市竞争力一般表现在四个方面:区位及自然环境、产业活动、生活消费、制度及社会环境.城市产业活动是最为活跃、对城市竞争力影响最为直接的系统.我国很多城市,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一个或少数几个产业,当这些产业形成集群时,具备了自组织发展的能力,很容易在国家或者全球范围内形成优势,从而明显提升城市竞争力;而当一个城市竞争力较强,意味着城市具备了较强的产业要素聚集能力,会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所以,城市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很强的相互促进作用,但目前,对两者的作用关系还缺乏深入的机制性研究.所以,本文选择产业活动的空间组织形态--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将这一研究领域向前推进一步,研究城市竞争力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发展?
如何利用集群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外部效应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文研究的城市竞争力主要指城市对产业要素的吸引能力.我国政府对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有较强的影响力,城市政府通过政策改变竞争力构成、提升要素聚集能力是较为奏效的一种竞争方式,这种方式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因而本文主要从城市政策角度探讨城市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互影响.所以本文的研究以城市政策为起点,将政策作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一个方面,研究其与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对所有产业都一视同仁的,它总是要遴选出本地的主导产业进行相应的政策配给,希望借助相应的政策将本地的优势产业或者主导产业培育成产业集群.所以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阐述清楚集群与城市竞争力的互动机制,促进城市形成合理的集群政策,为城市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奠定理论基础.依据上述问题和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城市竞争与产业空间组织方式,这是研究城市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关系的基础城市竞争有不同的特征表现.不同层级的城市竞争的焦点差别很大,层级较低的城市关注资本的流入,层级较高的城市则将精力集中在人才、技术和信息等高端要素的吸引和再生产能力的培育上.而城市竞争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竞争的方式不同、内容不同,例如传统经济时代对抗性竞争方式较多,而新经济时代合作性竞争方式较明显;另外由于城市发展的阶段不同,城市竞争的内容有所不同,例如是关注资本、劳动力还是注重吸引高端的技术人才,由于上述特征,城市竞争战略也会有不同.其次,城市竞争会对产业要素的空间组织效率产生影响,因而城市竞争力提升与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产业集群作为当地的经济实力的一部分,其发展肯定会影响到总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从两者发展过程的理论解释和竞争力评价体系上看,表现出机制上的高度一致性和包容性.最后,城市竞争对产业空间分布会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从产业工厂空间分布的角度进行的,这是城市竞争关系的最为重要的表现因素.通过英、法、美、印度以及我国的产业分布现状的对比研究来看,资本技术密集的行业工厂在空间分布上相对比较分散,而成本敏感或者处于成本敏感发展阶段的产业倾向于空间集中,这说明,在我国城市未来高端产业要素的争夺竞争中,对抗性会减弱而协同性会增强.
2.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机制城市竞争力并非只能来源于产业,作为一个空间实体,城市有相应的组织,有相应的主观能动性,也能采取相应的行为改善城市本身的比较优势,甚至改变原始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所能带来的优势.城市政府的政策也会对城市竞争力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据此我们将城市竞争力分为供应侧竞争力和需求侧竞争力.供应侧竞争力来源包括降低税率、土地折价、以及当地较低的劳动工资水平,供应侧竞争力意味着较低的经营成本,从而吸引资本进入本地.需求侧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整体文化、教育环境等的改善,从而有效提升本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循环再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吸引大量的高端要素进入本地.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低成本竞争机制,这是当前我国城市采取的主要作用机制,但其作用存在限制条件,因而城市供应侧竞争力的正负作用均衡点才能使得该机制的影响达到最大.
平台机制,平台是集群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整个空间基础,但又必须受到市场系统的作用.
这一空间基础集中了集群发展必须的要素和向外延伸网络的必要的物质性和认知性的条件.
网络机制,城市空间系统与全球市场系统发生关系的网络,是一种抽象关系.而城市网络既借助于集群网络拓展影响范围,又承载了各种集群行为要求的竞争力.3.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产业集群有着非常强的自组织发展能力,集群既能不断吸引外部要素,其内部还有着很强的要素再生产能力.正因为如此,集群的发展对其所在地的竞争力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
静态外部效应机制,厂商的临近有效的降低了各种成本,例如运输成本、采购成本以及招聘成本等等,成本的降低意味着高市场份额或者高利润,从而能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提升城市竞争力.动态外部效应机制,集群的聚集溢出效应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资本利润率,这同样会吸引更多的要素聚集在本地.
产业集群自组织的发展优势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促进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认识到,静态外部效应所创造的成本降低的效用并非无限的,因为其他区域的要素价格降低同样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所以这只能是集群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一种机制.产业集群的动态外部效应机制是影响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路径.这一机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升了集群内要素的生产效率,并且这种生产效率的改善仅仅发生于一定的产业空间组织范围内,因而使得所在城市具有了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优势.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在研究内容上,系统阐述了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制.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影响机制主要表现为低成本竞争机制、平台机制和网络机制;产业集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则主要表现为静态外部效应机制和动态外部效应机制.本文在阐述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时,首先关注城市政府行为或政策对要素聚集能力(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进而研究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为城市政府制定本地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奠了理论基础.在这些互动机制的基础上,区分了产业集群政策和产业政策.城市政府政策可以对产业集群发生影响,但集群发展政策最好有助于改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和网络的措施,而不要直接作用于集群内的单一企业,否则会妨碍集群内的正常竞争;而产业政策则关注的是本地产业的市场份额、领先程度等.两种政策关注的焦点有着明显的不同.2.在研究方法上,运用综合微观分析法将集群的存在环境分为市场系统和空间系统,使得城市竞争力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城市是空间系统的具体表现,城市通过城市网络与市场系统发生关系.产业集群是市场系统与空间系统耦合的结果,是平滑市场系统中存在的粘滞性空间,代表着高效率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因而集群连接了空间系统与市场系统.城市借助集群与市场系统的连接拓展城市在全球市场系统中的影响,可以吸引更多要素;同时城市也为集群发展提供平台和网络支持.
3.通过实证研究,有两点新结论.首先,从工厂空间分布的角度研究产业集中程度与产业空间分布的关系,因为决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是工厂而非机关企业的分布.在我国2位数制造产业中,产业集中度与工厂的空间分布没有相关性,因而产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如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工厂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厂空间集中度却比较高.其次,对4位数制造产业分析发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不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作用明显,且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倾向于通过上下游产业联系形成产业聚集,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容易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4.另外,建立了公共产品约束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区位决策模型,并用此模型分析了我国城市招商引资政策的结果.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主要通过降低税率和土地价格招商引资,这些政策在降低厂商的经营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城市政府公共收入,因而会减少公共产品的供给,所以,城市政府必须寻找城市竞争的均衡点,才能更好的发挥城市竞争力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