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北京密云水库及上游潮、白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时空格局特征,于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下旬按季度在密云水库及上游潮、白河采集样品三次,并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和水质生物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密云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评价密云水库8个采样点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5种,隶属2门2纲2科10属,其中环节动物门颤蚓科4种,节肢动物门摇蚊科幼虫11种,优势种为正颤蚓(Tubifex tubifex)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不同采样点的种类数为2~11种,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864±1996 ind./m2和3.10±2.85g/m2,显示密云水库为中营养型水库。底栖动物年均密度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库中区,年均生物量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及库中区。在库西、白河电站等深水区颤蚓类密度和生物量所占比例一般较高,而在浅水区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所占比例较高。底栖动物季节变化上,总密度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总生物量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水库中颤蚓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以及重金属(Pb、Mn)含量呈显著线性或幂函数正相关,而与沉积物中总磷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与上述5个环境变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D、GBI和J)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Pielou均匀度指数和Wright指数评价密云水库水质为轻污染,与水化评价结果较符合,可作为水质生物学评价的重要参考。2.密云水库上游潮河、白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评价潮河和白河小流域8个采样点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6种,隶属3门5纲。在潮河4个采样点检出大型底栖动物33种,年平均密度为358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21.59 g/m2,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整体表现为中间采样点>下游端采样点>上游端采样点,密度季节变化表现为8月(553 ind./m2)>4月(303ind./m2)>10月(218 ind./m2),生物量季节变化表现为8月(31.29 g/m2)>10月(21.56 g/m2)>4月(11.92 g/m2)。在白河4个采样点检出大型底栖动物42种,年平均密度为269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9.61 g/m2,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明显表现为上游端采样点>中间采样点>下游端采样点,密度季节变化为8月(446 ind./m2)>4月(228 ind./m2)>10月(122 ind./m2),生物量季节变化表现为8月(17.34 g/m2)>4月(5.51 g/m2)>4月(4.97 g/m2)。潮河、白河两条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皆以水生昆虫为主,其中清洁水体指示种蜉蝣(Ephemera sp.)为广布种,且为重要优势种。潮河与白河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3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年均值相近,以此综合评价水质得到的结果相同,均为轻-偏中污染(Ⅱ-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