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骨结构胶原纤维基多孔磷酸三钙/胶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学评价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sechines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缺损、骨不连的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的棘手问题,人们采用许多修复办法如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异种骨移植、金属材料、陶瓷及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等来修复骨缺损,但是它们都有各自的缺陷。如供体来源有限、免疫排异反应、难以降解、有毒及其它副反应。近年来设计仿生骨基质材料,为解决骨缺损及骨不连修复提供了全新的修复办法,并已渗入到骨科各个领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仿生骨基质材料就是设计一种具有和天然骨基质类似的结构(结构仿生)和功能(功能仿生)的骨基质材料。这种仿生骨基质材料应在体内除了应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降解性,具有促进或加速骨组织修复的效能是当前生物材料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自然骨的组元和微观结构,通过微观结构仿生与化学组元优化相结合,将纳米磷酸三钙(TCP)颗粒与骨胶原微纤维复合成为类骨结构胶原纤维,从而可有效地利用TCP良好的生物降解特性、形貌变化特性、载体功能和胶原良好的细胞/组织相容性以及两者的协同效应,期望构造出一种具有独特微/纳结构的新型骨修复/再生材料,并通过体内、外系列实验研究观察其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及其诱导、传导成骨的能力,为骨组织高效重建创建良好的的初始平台。为此,本论文首先开展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能的系统研究和表征,然后进行了对类骨结构胶原纤维基复合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研究,最后开展了类骨结构胶原纤维基复合材料对兔股骨骨缺损修复的体内实验研究,初步评价了它的骨修复能力。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经过酸性介质对胶原处理形成胶原微纤维,分别加入纳米TCP颗粒,在湿化学条件下制成类骨结构胶原纤维基多孔β-TCP/Col复合材料,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的显微形貌、孔径,测量孔隙率,并浸泡于PBS缓冲液中观察β-TCP/Col复合材料的形貌变化。结果显示:酸性条件下,类骨结构胶原纤维构成的孔壁成网状;最佳酸性条件为pH=2;复合材料的孔径在100μm左右,孔隙率为90%以上。经过体外缓冲溶液的浸泡,复合材料表面行成花瓣簇状形状的HA,形成有利于成骨细胞生长的表面结构。(2)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把成骨样细胞MG63和类骨结构胶原纤维基多孔β-TCP/Col复合材料复合培养,以TCP和MG63分别做阳性和阴性对照,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变化;ALP活性测定观察材料对细胞分化的影响;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材料中的生长和形念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半定量分析检测材料对细胞内骨特异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利用流式细胞仪(FCM)观察分析复合材料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①细胞在种植到材料表面后随时间延长而黏附的细胞数量增加,纳米β-TCP/Col组高于单纯TCP组(p<0.05),而和空白对照组差别不显著(p>0.05)。②细胞接种5天时,纳米相TCP/Col表面的细胞增殖数明显高于单纯TCP组(p<0.05),而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⑨从复合培养的第5天起,纳米相TCP/Col组细胞分泌的ALP开始增加明显,且高于单纯TCP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增加无明显差异。④形态学上SEM可以看到复合材料表面细胞呈扁平梭形,分布均匀、延展性好,随着时间延长并可见到细胞基质分泌沉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细胞核分裂活跃。⑤RT-PCR及半定量分析证实,TCP/Col与成骨细胞复合培养后,成骨样细胞内骨钙素和Ⅰ型胶原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⑥细胞周期分析显示,TCP/Col提高了MG63细胞的细胞周期的S期细胞数百分比,由正常的35.618%增加到了59.480%,表明增加了DNA的合成。(3)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48侧股骨髁做成圆柱状骨缺损模型,将TCP/Col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设不植入任何材料的骨缺损做空白对照。术后2、4、8、12周进行X线摄片检查,并取材做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并对股骨缺损局部骨密度进行测定,初步评价复合材料的骨修复能力。结果发现:①X线显示,2周时骨缺损区密度逐渐增高,材料未发生大量降解;4周时植入区域材料的轮廓变得模糊,植入区域的亮度开始下降,材料的密度开始逐渐降低;8周时缺损区边缘模糊,密度继续降低,植入体与宿主骨部分桥接,骨透射性进一步降低,骨组织向材料内部延伸,材料大部分被降解替代;12周时,材料形状消失,密度与正常组织大致相当,材料与骨组织融合在一起,骨缺损基本被修复。而12周时,对照组缺损区有少量的骨痴和硬化,骨修复征象不明显。②组织切片可见,材料植入2周时,缺损内见大量成骨细胞、纤维组织和新生微血管长入;4周时,植入区有大量小梁骨组织及类骨质形成:8周时,支架材料大部分吸收,类骨质不断增多,形成大量骨岛;12周时,新骨大面积生成,新骨组织渐连接成片,可见哈佛氏系统:对照组在12周时,圆形缺损形态完整,未见到有明显的骨组织形成。③骨密度检测发现,实验组在4周以后骨矿化的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12周时,接近正常小梁骨的密度(p<0.05)。经过上述研究,仿生TCP/Col复合材料具有和骨组织相类似的三维多孔结构,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在骨缺损修复的过程中对骨的再生有明显的影响,能够加速骨组织的修复,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因此,类骨结构胶原纤维基多孔TCP/Col复合材料可以成作一种新而有效的骨修复材料。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抽动散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抽动散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60例。结果60例患儿症状控制21例,症状缓解3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运用抽动
单态氧(Singlet oxygen,1O2)是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过程中Ⅱ型光化学反应的主要细胞毒性物质。随着PDT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应用的广泛开展,如何定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教学原则展开分析,为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学科”有
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提到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内容适当地融入数学史,也就是说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尤为重要.而“弧度制”和“三角函数”这两个概念历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很多的数学家都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这两个概念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史.但是,当代大多数教师并没能很好地遵循《课程标准》的定位,运用有关的数学史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为了响应新课标,对于有效地利用
文章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做正交试验,检测对比清汁的SO2、简纯度AP、色值IU、还原糖RS、Ca含量,探求不同的反应条件影响澄清汁SO2含量的规律。
光照强度对于果实温度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一天中 ,日落后和日出前 ,果实表面温度都接近气温。树冠外围暴露果实表面温度主要来源于气温和由于吸收光能后转化成热能所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