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海岸带经济的日益增强,海岸线位置的变化越来越受关注,其中海岸侵蚀是关注的焦点。秦皇岛地区既有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又有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海岸线的位置倍受重视。
本文借助计算机图形软件AutoCAD Overlay对该地区1965年(1:2.5万)、1980年(1:5万)和1998年(1:5万)的地形图进行数字化。根据焦庄附近的三角点,把数字化后的地形图在AutoCAD中进行叠合,发现全区83.4%的海岸处于稳定和堆积前展中,在11.3%的堆积海岸中,平均堆积50.6m,速率为0.4~2.5m/a;有16.6%的海岸处于侵蚀后退中,平均后退-50.9m,侵蚀速率为-0.4~-2.6m/a。
研究区域海岸线总体上保持稳定,这可能与本区有丰富的河流输沙、海岸风成沙丘有关。1929-2001年滦河及本区其他小河流入海的总沙量高达11.7亿吨,其中有约1.49亿吨的沙能补给到海岸上。海岸风成沙丘曾北起戴河口南到滦河口,遍布全区,有丰富的沙量,对海岸保持稳定和堆积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在全球海平面处于上升的趋势下,研究区域构造上升,海平面相对下降,类似海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研究区域海岸保持稳定提供了条件。
侵蚀后退的岸线,则可能是因为临近的河流输沙减少,海岸工程的影响以及海滩、河道取沙的影响。其中在1979年修建水库前后,滦河水沙分别由42.8亿立方米和1052.3万吨锐减为24.3亿立方米和206.9万吨,分别减少了43.2%和80.3%,这可能是新开口以南海岸发生侵蚀的主要原因。但滦河在建水库后每年平均少向其北岸供给的沙量105.7×104t要远大于该段海岸因侵蚀所损失的沙量8.5×104t,这可能说明,当滦河输沙减少到200多万吨的时到达一个临界值,小于该值就会使其北岸遭受侵蚀。
研究区域功能区划相对较多,在对海岸带进行综合管理时要注意合理的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力争把科研和开发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