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嘉莹先生从教70年来,始终满怀一颗赤子之心从事古典诗词的研究工作。她凭借自己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始终秉持对西方文学理论不盲从的冷静态度,以传承中华诗词文化为使命,为古典诗词的研究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从叶嘉莹词学批评的基本观念、词学批评的方法及其对词学发展的意义等方面,从方法与实践两个维度探究叶嘉莹词学批评方法的学术贡献。论文内容包括绪论、五章、结语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陈述选题来源和意义,综述叶嘉莹词学批评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梳理叶嘉莹的生平经历,探讨其诗人、学者、师者的三重身份对词学批评方法的影响。一是对叶嘉莹词学人生中创作、批评、教学三个组成部分进行梳理提要,分析其家学渊源、词学师承、诗词研究教学经历与其词学批评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二是考察其诗人、学者、师者这三重身份对其词学批评方法的潜在影响。第二章,提炼叶嘉莹词学批评的基本观念。包括词体美感特质、词体美感特质的演变以及词学批评的基本精神三个方面。首先,叶先生在继承传统词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独特感悟,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论,揭示了词之区别于诗的“要眇宜修”的美感特质,创造性提出了“弱德之美”的概念;其次,考察词体美感特质演变历程中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及美感特质;最后,从创作和批评的角度分析“兴发感动”这一叶氏词学批评的基本精神,包括兴发感动产生的原因以及传达感发力量的三个途径,并归纳出兴发感动的三种表现类型。第三章,着重探究叶嘉莹词学批评过程中运用的具体方法。第一是吟诵与感发联想的感性体悟方法,这是叶嘉莹词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贯穿于所有作品的分析中,叶嘉莹正是采用这种传统方式传达词中的感发生命,以此为标准进行词学批评;第二是艺术美学批评方法,在叶嘉莹的词学批评中,对词的艺术美感有着敏锐的感知,这种方法开拓了词学批评的新视角;第三是史学批评方法,主要表现于叶嘉莹对词体演变历程中传承关系以及重要词人对词史演进的贡献的探究;第四是新批评与知人论世相结合的方法,叶嘉莹不仅重视词的形象、语法、肌理等文本因素,还主张对外部环境与作者的关系进行挖掘,通过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立体性地把握作品;第五是接受美学批评方法,叶嘉莹通过读者视角对作品的意蕴进行阐释,发掘了词的审美价值。第四章,探讨叶嘉莹词学批评方法的特色。首先表现为词批评理论方面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她坚持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但不强行套用西方理论,而是深入挖掘中西理论的深层关联,使得两者的结合十分贴切自然;其次表现为词批评过程中的艺术价值与伦理价值并重;最后是词批评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叶嘉莹在词学批评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性格、思想、经历、人生价值等方面颇为重视。第五章,阐发叶嘉莹词学批评的意义。首先,其中西结合的批评方法发挥了传统词学批评所缺少的理论优势,具体表现在为张惠言“比兴寄托”说和王国维“境界”说寻求西方语言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的理论支撑;其次,叶嘉莹以深厚的词学积淀和开阔的西学视野,通过其词学研究、批评及教学实践,为中国当代词学批评的转型作出有意义的示范;最后,叶嘉莹重视词中感发生命的传达,其建基于中国诗性感悟传统及西学理论体系上的批评话语具有很大的操作性,有利于当下词学的传承和传播。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首先阐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其次汇报了研究过程中有待讨论的问题,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对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