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病程长,且易癌变。现代医学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中并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针灸治疗CAG的方法较多,以针刺较为常用,且疗效较好。由于各种治疗手段疗效标准差别很大,影响了资料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影响了整个研究的科学性。本实验主要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针灸治疗CAG的方法,应用规范的治疗方法和实验手段,从疗效和内分泌的角度说明针灸治疗CAG疗效。为现在针灸治疗CAG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将53例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和三阴交。辩证属胃络瘀血的患者用提插捻转泻法,辩证属胃阴亏耗的患者用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疗程:日针一次,6次为一个疗程,休息1日,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法莫替丁20mg,早晚各1次,丽珠得乐(枸椽酸铋钾)1包每日3次饭前服。吗叮啉10mg每日3次,餐前半小时服。Hp阳性者加甲硝唑0.4g,每日3次,阿莫西林0.5g,每日3次,均餐后服。连续治疗一个月。对照组采用西医西药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种方法的疗效,症状评分、胃镜指标和胃泌素等。结果: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评分,胃镜检查,胃泌素等各项指标来看,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对症状改善有效,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改善情况经方差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根据症状疗效评定标准的计分判断,两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不同,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胃镜改变情况,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无差异(P>0.05)。两组血清胃泌素改变情况,经卡方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症状评分,胃镜检查,胃泌素各项指标,发现针灸组穴治疗,在各方面均优于西医西药,而且针灸疗法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其治疗的机理可能和以下三个方面有关:1.保护胃粘膜。CAG病变部位的胃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和供血不足。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发现针刺可以保持胃粘膜的完整性,加强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及消化功能。这些作用可能针刺促进胃血流量,与中枢己酰胆碱、血清超氧阴离子(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胃泌素和前列腺素E2(PGE2)等因素有关。2.调节植物神经。腧穴-内脏间具有相关的规律性和明显的相对特异性,其作用是通过植物神经系通的功能活动实现的,某些穴位处的神经分布决定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足三里、中脘、内关和公孙穴神经传人节段与胃肠的传入神经节段在形态学上有所重迭交汇,对胃的结构和功能起到了良性调整作用。3.改善胃粘膜血流量(CMBF)。慢性萎缩性胃炎各部位GMBF值均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胃的血流量。所以针灸也通过改善胃粘膜血流的作用来实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所以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和三阴交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针灸处方,而且这一组穴在穴位选择和治疗原理上都有其理论依据,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