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难、本经、伤寒下法理论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深入系统地研究《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中下法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临床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以期有利于临床。  方法:在精读四大经典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整理获取下法资料,然后将其归类整理,再进行分析综合,深入系统的研究整理下法理论,进一步探讨下法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原则,应用范围及其治疗方法。  结果:整理分析及研究了《内经》中有关下法的生理学基础、运用下法的原由、下法治病原理、下法治疗特点、下法用药组方原则、下法方药,《难经》中下法应顾护的元气、具体的独取寸口诊脉法、脉证合参的诊断方法、对的六腑的认识、虚实辨证的方法、下法宜忌,《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下法药物的总结以及《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下法的使用、组方、服用、注意事项。  结论:下法理论的提出,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认为病在上焦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焦的,可用疏导法,病在中焦而脘腹痞满的用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意即气血郁滞的用疏散法,饮食停滞的用攻下法。《素问〃热论》说:“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言其前三日病犹在表,当用汗法,后三日热邪入里,可以用泻下的办法泄除里热之邪。《内经》的这些论述为下法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有关下法的论述,提出了阴寒之邪伤于表则宜汗忌下,阳热之邪盛于里则宜下忌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记载的泻下药物,如大黄、甘遂、大戟、芫花、商陆、巴豆、郁李仁等,大多数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泻下药,《本经》对泻下药的性、味、有毒无毒、禁忌及配伍原则均作出了规定。《伤寒杂病论》中的下法内容丰富,直到现在仍然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典范,常用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黄附子汤、抵当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厚朴大黄汤、茵陈蒿汤、厚朴七物汤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芍药木瓜汤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家兔模型血管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影响,观察芍药木瓜汤对家兔CSM模型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芍药木
目的:了解肾脏疾病患儿青春前期应用雷公藤多甙片对青春期性腺发育的影响,及与用药时年龄,累积剂量及合并用药之间的关系,并对和性腺发育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已婚患者
目的:观察腰突定痛贴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设置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以通络去痛膏为对照,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