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深入系统地研究《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中下法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临床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以期有利于临床。 方法:在精读四大经典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整理获取下法资料,然后将其归类整理,再进行分析综合,深入系统的研究整理下法理论,进一步探讨下法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原则,应用范围及其治疗方法。 结果:整理分析及研究了《内经》中有关下法的生理学基础、运用下法的原由、下法治病原理、下法治疗特点、下法用药组方原则、下法方药,《难经》中下法应顾护的元气、具体的独取寸口诊脉法、脉证合参的诊断方法、对的六腑的认识、虚实辨证的方法、下法宜忌,《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下法药物的总结以及《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下法的使用、组方、服用、注意事项。 结论:下法理论的提出,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认为病在上焦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焦的,可用疏导法,病在中焦而脘腹痞满的用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意即气血郁滞的用疏散法,饮食停滞的用攻下法。《素问〃热论》说:“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言其前三日病犹在表,当用汗法,后三日热邪入里,可以用泻下的办法泄除里热之邪。《内经》的这些论述为下法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有关下法的论述,提出了阴寒之邪伤于表则宜汗忌下,阳热之邪盛于里则宜下忌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记载的泻下药物,如大黄、甘遂、大戟、芫花、商陆、巴豆、郁李仁等,大多数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泻下药,《本经》对泻下药的性、味、有毒无毒、禁忌及配伍原则均作出了规定。《伤寒杂病论》中的下法内容丰富,直到现在仍然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典范,常用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黄附子汤、抵当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厚朴大黄汤、茵陈蒿汤、厚朴七物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