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决策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有着重要影响,道德决策是指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个体依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不同种可能的行为途径赋予道德价值并做出最后的选择。人际关系是影响特定的道德情境中人们选择何种道德思维方式及做出不同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学生正处于道德价值观发展形成的关键期,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探讨人际关系对中学生道德决策影响的差异特征。随着对道德决策领域研究的深入发现,道德决策不仅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恋人格和共情作为个体重要的人格特质,也是影响道德决策的重要因素。自恋人格作为一种非临床的、普遍存在于大众且具有过度关注自我而忽略他人的人格特质,自恋者在决策中常表现出高冒险的决策特征以获得他人赞许和体现自我价值,所以本研究实验一围绕自恋人格对道德决策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此外,共情作为个体重要的人格特质,是中学生道德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情绪共情是共情的组成部分,是指与他人在情境中的情绪体验产生相一致的内在感受,具有不稳定的特征,本研究实验二通过诱发共情的方式试图揭示不同操纵共情条件下,情绪共情对道德决策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一个预实验和两个实验。预实验主要通过向随机分配的两个组被试播放不同的视频材料,通过比较两组被试的共情得分来检验视频诱发共情的有效性。实验一考察人际关系对中学生道德决策影响的差异特征以及自恋人格对中学生道德决策的影响,将同一情境与不同人际关系结合而成的道德两难困境设置为不同的实验条件,采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道德两难问题为道德决策材料,探究不同年龄段中学生(初二年级、高二年级)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道德决策的差异特质,并引入自恋人格变量(高自恋组、低自恋组)探究自恋人格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实验二考察共情诱发对道德决策的影响,采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道德两难问题为道德决策材料,引入共情变量(启动共情组、控制共情组)探讨共情对道德决策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在道德决策的年级阶段特征方面,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初二年级个体的道德决策思维方式及决策倾向没有产生影响,即无论何种情况下都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并做出结果导向的道德决策;对高二年级个体的道德决策思维方式及决策倾向产生显著影响,即始终采用有利于亲人的道德思维方式并做出有利于亲人的道德决策。2.高自恋者在道德决策上比低自恋者更加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并做出结果导向的道德决策。3.启动共情组个体在道德决策上比控制共情组个体更加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并做出结果导向的道德决策。4.启动共情组个体在道德决策中较少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即在不同人际关系的道德决策中均采用结果导向思维方式并做出结果导向的道德决策;而控制共情组个体在不同人际关系的道德决策中决策差异显著,但始终采用有利于亲人的道德思维方式并做出有利于亲人的道德决策。5.共情诱发显著了个体的情绪共情水平,而非认知共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