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且占比增长速度快。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4.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3,“未富先老”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未来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养老方式将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是不可持续的。而目前的适老社区研究多关注其提供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范围,老年人不只是需要被照顾,他们还渴求实现自我价值。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及晚年生活环境是可持续的,既能够既满足居民养老需求又降低社会养老负担?本研究结合文献研究和逻辑论证方法,从城市生产力与老龄生产力的关系视角,论证“生产性养老”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讨论社区老年人的生产性潜力,梳理其与适老社区、城市建筑的生产性与生产性老龄化等研究之间的关联,得出生产性适老社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再从布局和设计策略详细阐述生产性适老社区概念内容。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选取合肥市某代表性社区为研究对象做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老年人生产性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最后,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分别选取新加坡高密度社区与西方低密度社区案例,结合地区特殊的时代、社会及经济文化背景,研究其蕴含老龄生产性思想的适老社区并作归纳总结。本研究通过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的交融,探索人口快速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适应我国未来的养老方式与适老社区建设模式。基于我国居家养老的社会背景与生产性城市、生产性老龄化等理论研究背景,本文提出“生产性养老”和“生产性适老社区”概念,认为“生产性养老”是适应我国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养老方式,是未来老年人普遍的社会和行为特征,“生产性适老社区”是适应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及老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建设模式。本文旨在呈现从适老社区到生产性适老社区研究的视角转变,开拓适老社区的研究范围与视野。以期推动相关议题的新发展,对老龄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作出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