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缀白裘》保存了相当数量乾隆年间的花部折子戏,剧中涵盖大千世界,反映人间百态,既寄托了编者的人生态度,又展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与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和审美心理有密切关系。而且花部戏与雅部戏在艺术形式上的不同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戏曲由传统向近代演变的重要一环。全文以《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部折子戏为研究对象,大致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对论文涉及到的“折子戏”“花部”等几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就不同的侧重点简要分类概述前人研究情况,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空间和主要思路。第一章主要由《缀白裘》作为折子戏选本出发,概述其成书与编选等情况,并对花部剧目进行梳理与本事考查。众多版本中,尤以钱德苍编本最为流行。花部戏主要集中收录于六集与十一集中,二字动宾短语的标名标目渐趋于定型;剧目的次序也基本是当时的舞台实录。《缀白裘》所收的71出花部折子戏所演之本事有线索可考者,多是历代受欢迎的人物和故事经艺术加工改编而来,也有一部分直接由当时世情敷演而来的作品。第二章则对《缀白裘》所收花部折子戏的主要思想内涵从不同题材的角度做大致划分。这些花部剧目都是当时常演的题材,蕴含着多种思想内涵,观众于舞台的方寸之间,由直接反映世俗生活的市井风情戏,就可看尽人生百态;也可通过历史人文剧凭吊古今,其中依然可见儒家思想的寄托;透过嬉笑怒骂间讽刺现实的目剧又可折射出底层人民的诉求,同时也起到“警愚之木铎”的作用。这些丰富内涵足以见出选本编者之良苦用心。第三章对花部折子戏的世俗化审美予以探讨。花部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古代戏曲向民间回归的趋势:戏中人物形象展现出市井中普通平民的特质;用巧合与反差的设置以及大团圆结局的安排来实现情节的喜剧化;通过加大宾白比重、以不同视角重复叙事的散文化风格来弥补传统戏曲的叙事性;大量使用通俗直白的口语、巧妙运用日常俗语使观者易于理解……这些方面共同促成《缀白裘》中花部戏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对民众世俗审美的迎合。第四章就花部折子戏的剧场性予以研究。《缀白裘》被学界公认为具有演出脚本性质,其所选花部戏有极强的剧场性以适合实际舞台演出。在音乐板式和演唱方面更为灵活,花部唱腔种类丰富,曲调间多自由组合,更便于演员表演。在脚色体制方面更加完善,行当分工更为细化,打破以往生、旦为中心的表演局限,转而向“江湖十二脚色”俱全并兼重的方向多元发展。在科介方面,大量加入上下场和动作提示,注重导演性质的舞台调度。同时为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花部折子戏多吸引演员与观者快速如戏,集中表现戏剧冲突,避免了情节上的拖沓冗长,增强可看性。第五章从戏曲传播的角度对《缀白裘》中花部戏所具有的价值及影响加以概括。《缀白裘》作为清代折子戏选本的集大成者,尤以保留了大量花部戏剧目而更为珍贵,其既有史料学术价值,同时也标志着折子戏演出时代的到来。伴随着花雅之争,花部的势头渐超雅部,《缀白裘》中流传下来的花部经典剧目和声腔不断对京剧以及各地方剧种提供着滋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有着深远影响。结语是对全文进行的简要归纳,除花部戏自身优长外补充提及花雅之争中花部戏在一定程度上雅俗调和的审美风格、文人的接纳以及花部演员的传承等诸多原因共同推动花部成为广受欢迎的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