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部具有纪实特征的电影《定军山》,《定军山》不仅对我国的电影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基础。1957年,伴随着民族文化抢险工作的展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认识和了解。此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穿着人类学纪录片的外衣,已经逐渐开始生根发芽。200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正式诞生,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也已经快速的成长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纪录片样态,能够与其他的纪录片类别剥离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公众认知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不仅承担着记录与传播的基本媒介职责,还兼具着记录与书写时代文化记忆的重要职能。本论文在绪论部分详细地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梳理,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进行界定,同时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将文化记忆的三重维度进行阐述,观察文化记忆形成过程中各记忆主体的参与程度,同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所具有的文化记忆功能,分析它呈现的文化记忆的特征,及其记忆功能在纪录片叙事过程中的体现。这两部分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从文化记忆的第一个维度“神经维度”入手,以神经维度的记忆特性对应研究纪录片的视听叙事,深入探讨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中的叙事表意功能;第四章从文化记忆的第二个维度“社会维度”出发,从社会关系、社会语境以及社会活动三个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手段;第五章从文化记忆的最后一个维度“文化维度”出发,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意义建构,从叙事符号、修辞手法的角度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意义建构方式与内容,并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文化意义生发的建构方式;第六章根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分析,归纳总结出文化记忆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出发展对策。本论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在叙事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在于题材选取上缺乏创新意识,同质化严重;在内涵上文化深描程度不足,缺乏思想性;在叙事上缺失叙事技巧,故事性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四个发展策略,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朝着更高标准发展。